阅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实践思考

    近期研读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等文献,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大维度。以下从这四个方面总结阅读收获与实践反思。

一、语言能力:从“学知识”到“用语言”

      传统英语教学侧重词汇和语法积累,但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语言能力更关注“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情境化教学:在教授“Shopping”主题时,设计“模拟超市”活动,学生用英语完成购物对话(询问价格、挑选商品等),既巩固了句型,又培养了交际能力。 

任务型活动:通过“制作旅行计划书”(使用将来时态)、“介绍家庭成员”(运用形容词)等任务,引导学生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表达能力。 

反思:语言能力需通过“输入—内化—输出”的循环实现,教师应减少机械操练,增加真实语用机会。

二、文化意识:在对比中培养跨文化理解力

      英语学习是学生接触多元文化的窗口。教学中需渗透中外文化对比,引导学生尊重差异、树立文化自信。 

案例:学习“Festivals”单元时,对比春节与圣诞节的传统习俗,并鼓励学生用英语介绍本地特色节日(如端午节);通过绘本《My First Chinese New Year》与《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的共读,讨论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 

资源拓展:利用英文动画、纪录片片段(如BBC儿童节目)展示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帮助学生理解文化语境。 

反思:文化意识培养需避免“符号化”,应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引发共鸣。

三、思维品质:英语课堂中的“思辨力”训练

      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思维训练的过程。需设计能激发分析、评价、创新等高阶思维的活动: 

提问策略:在阅读课中,避免仅提问事实性问题(如“What color is the cat?”),增加开放性问题(如“Why do you think the cat felt sad?” “If you were the boy, what would you do?”)。 

思维工具: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故事逻辑(如用流程图复述《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通过“辩论赛”(如“Is technology good for kids?”)培养批判性思维。 

反思:小学生思维需脚手架支持,教师可通过图片、关键词提示降低思维难度。

四、学习能力:从“被动学”到“主动学”

    “双减”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教学中可尝试: 

策略指导:教授自然拼读法、单词记忆技巧(如联想记忆法);引导学生制定“英语学习计划表”(每日听读10分钟)。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英语小报制作”“角色扮演”等任务,培养资源整合与团队协作能力。 

信息技术融合:推荐适合小学生的英语学习APP(如“Starfall”“Lingokids”),鼓励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反思: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分层设计任务,避免“一刀切”。

实践案例分享:单元整体教学中的素养融合

以冀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Weather”为例: 

1. 语言能力:学习天气词汇及句型“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2. 文化意识:对比中国北方与澳大利亚的季节差异,讨论气候对生活的影响。 

3. 思维品质:设计问题“如果全球变暖加剧,未来天气会怎样?”,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制作“全球天气播报”视频,并上传班级平台互相评价。 

  总结与展望: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教师跳出“知识本位”思维,将素养目标融入每一节课的设计中。未来需进一步探索: 

1. 如何通过多元评价(如成长档案袋、表现性评价)跟踪学生素养发展; 

2. 如何利用家校共育助力核心素养培养(如亲子英语实践任务)。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