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告诉我们不要拘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这句话本身引起了很多的质疑,我想这句话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生活处处皆学问,读书能够让我们将生活中的学问与书中融会贯通,找到共鸣,拓宽视野,理清凌乱的思绪,这才是读书的用意。
比如我最近阅读的育儿类的书籍,关于孩子习惯养成这个问题上,一本书告诉我们不要设立奖励性的规则,孩子完成什么给予奖励,这会剥夺孩子内心的能力感,因为她得关注焦点是奖励。
另一本书则不同,它提到了习惯表中的内容和奖励挂钩,比如一周内得到5个钩儿的孩子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品,得到的越多,奖品越大,这会让孩子有成就感。
在读第一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书中说的有道理,我就把原本给女儿设立的日常表改为了画图模式,她很高兴和我共同完成了一副五颜六色的计划图,她能直观的看懂这一天要做哪些事情,而不是规定她到什么时间必须做什么事情,做好了贴个小花这样子,改了这个图之后,开始一切正常,并且解决了晚上睡觉的一大难题,因为我在图上画了睡前步骤,她每天都会看着图讲一遍睡前都需要做什么,按照这个步骤完成,乖乖睡觉了。
这期间我正在读第二本书,在读到关于日常计划的制定时,我便先入为主认为书中所说的奖励不可取,直到有一天,孩子和我说:“妈妈,为什么我的时间表上不打钩儿了,我想要要完成一件事情就打一个钩儿。”,我听了有些诧异,又一想这段时间白天学习的时间确实出现了问题,之前按时完成贴小红花已经有一段时间,坚持的还算不错,自从改了这个日常表,去除了贴小红花和打钩,而只是让她明白什么时间该做哪些事之后,孩子总喜欢选择简单的事情做,比如,背古诗和识字,她就会选识字,因为识字只学六个字就可以了。
这时,我开始觉得这个日常表是有很大漏洞的了,一种方法,对有的孩子管用,有的孩子就不管用,这不是好坏对错之分,而是每个孩子成长情况不同,需求也就不同,只有结合实际尝试了才能做出更适合自己的日常表,如果我将这两种方法融合在一张表上,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本书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思想或者一种方法,在书中我们可以接收到很多很多新的思想和方法,但并不是书中所有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有用,如果只读一本书,就根深蒂固的认为书中所言皆为真理,未免有些狭隘了,所以读书还是要某个领域的书籍多读几本,汲取其精华,结合实践,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生活处处皆学问,只不过我们并没有太过在意。
尽信书不如无书,实际是想告诉我们书中那些真正能够与生活融合碰撞的,才是我们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