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好书,推荐给你,书名叫《断舍离》 ,作者是日本人“山下英子”。
那书中的核心理念,也就是断、舍、离,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来解释一下。
“断”就是断绝你想放到家里的,但并不需要的东西。
“舍”就是舍弃家里到处泛滥无用的旧物、垃圾。
“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让内心自由自在。
简单来说就是收拾家里的废物,整理内心的杂绪,让生活变得又简单又快乐。
但你要注意的了,当你在清理物品的时候,重点要考虑的不是“能不能用”,而是“适不适合自己”。
断舍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永远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这件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需要?
而且要把这个考虑放到现在,不要总去想以后可能会用到,不然你肯定什么都清理不了。就好像我们的父母,爷爷奶奶,总喜欢把各种各样的旧东西留下来,在家里存着,什么用完的塑料袋,瓶瓶罐罐,报纸杂志,弄得家里满满当当。
过去是因为物质生活极低,东西又稀少,所以养成这种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和习惯也合情合理,但时代已经不一样了,已经不需要积累这些破烂、废物了,所以断舍离尤其重要!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如果你是这三种类型,就一定要进行调整了,建议你细细品读这本书。
1、逃避现实型
这类人因为平时很忙,很少有时间待在家,所以也就几乎不会去收拾屋子。所以家里就会越来越乱,反而让自己更不愿意待在这种脏乱的屋子里。
2、执着过去型
总留着不会再用的东西,更多的是被过往的感情所束缚,比如相册、别人送的礼物、某件纪念日买的但绝不会再拿出来穿的衣服等等。
3、担忧未来型
这类人是最多的,喜欢囤东西,不管是打折商品还是旧物,总想着以后可能就会用到。接着就越存越多,把屋子塞得满满的,但根本就不会用到!
除此之外,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个概念叫“只需一个动作原则”。
我们很多时候大扫除,结果一圈下来只是把原有的东西摆放整齐,擦了擦灰尘,找了很多储物盒装起来,该扔的一件没扔。其实这都是在自己骗自己。
作者提倡我们平时用的东西最好一步就能直接使用,比如打开柜子就能拿出食物。
而不是打开柜子还需要先把收纳盒拿出来,再开盖子,选好要的东西后关上收纳盒又放回去。
这些步骤太麻烦了。
越来越多的收纳用品只会让你更想囤东西,产生一种“反正只要全部放进盒子里就不会乱”的错觉。
所以一定要记住关键核心:物品要用才有价值,否则就只是一个无用的摆设!
赶紧行动起来吧!
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