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因为与学生生活的年代较远,用词的习惯也相差甚远。所以,与现代文相比,确实会给学生陌生感和疏离感。文言文的教学,一定不能等同于现代文的教学。
文言文教学要更加重视朗读,课堂上要设计各种形式的朗读,比如集体读、接龙读、分小组读、个别展示读、教师范读、名家伴读等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同学来说,几遍朗读以后对文章的大意便能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朗读的环节绝对不能生,而且要务必重视。课堂上放手给学生,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读。
第一关: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可以自主朗读,也可以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伴读,学生听读,扫除字词障碍。然后学生可以集体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熟悉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阅读感受。
这个其实与现代文差不多,现代文也要先读,在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只不过现代文有时候是默读,有时候是出声读,这个要根据文章的长短、单元训练的语文能力和文章的特点而定。但是,文言文一定要多次出生朗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开火车读等等。学生读文本的初步感知,都是从读开始的。朗读,是感知内容最直接的方式。朗读也是品味语言最有效的方式。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文言文更是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第二关: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多了一个疏通文意的环节。因为文言文的用语习惯与现在差别很大,所以,理解文章内容便有了难度。目前我们运用最多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也可以借助工具书上某个词语的意思在具体的语境中去推测意思。
要引导学生学会看注释,会学在语境中猜测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朗读中自己先理解意思,把不懂的语句和词语画出来,以便接下来的合作学习有效进行。合作学习一定是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自己先学习,遇到疑难问题了才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我们通常是问题一出示,就让学生小组合作。这个合作的时机是有待商榷的,如果没有自主学习作为前提,那么合作学习其实是无效的。
小组合作汇集疑难字词和句子,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如果小组无法解决,就可以让老师帮助,或者其他小组。这样一篇文言文的意思,大致上是可以翻译出来的。在这个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同学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提高了。
最后可以让学生口头说一说,或是复述故事。只要能说清楚,就说明读懂了文言文。如果说不清楚,那么一定是没有读懂意思。
最后,可以全班齐读课文,依然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朗读中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
第三关:研读课文,分析形象、把握主题。
理解了文意,就可以进行深度学习了。可以是形象分析,也可以是主题探究,亦或者手法探究。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侧重点,到这里现代文与古诗文的解读就融为一体了,文体差别缩小了。
《论语十二章》的重点是将十二章内容进行归类,有修身做人、有学习态度、有学习方法。按照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类学习。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其实好多学习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个好像是最基础的要求。最后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谈谈论语中的道理对自己的启发。让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生活发生关联,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亲近经典,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滋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搭建起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
这个思路可以扩展到其他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也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经典的现实意义,缩短学生与经典的距离。比如《诫子书》其实也可以这样处理:诸葛亮对儿子的劝诫对你的学习带来什么启发?要宁静专一、心无旁骛,专心于自己的学业等等。《论语》中的学习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选取一条结合自己的学习谈一谈。其实现代文也可以,比如于漪的《往事依依》对你的语文学习有什么启发?欣赏作品要入情入境、学习语文要重视朗诵、还要多读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等。
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章,最好都要让学生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关联,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狼》就要探讨狼和屠户的形象,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共同之处是都可以让学生结合主题谈自己的收获,当然现在越来越的主题是可以多元解读的,不再局限于某一种解读。比如《杞人忧天》,可以解读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同样也可以解读为要有忧患意识。两种理解其实都是可以的,不必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理解。语文就应该是多元的,因为生活也是。如果在语文这样的学科里无法解放学生的思想,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只会背标准答案的学生,必然无法适应这个多元的社会。所以,要在语文课上真正解放学生的思维。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以“语言运用”这个基础为抓手,带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这三个素养的发展。语言运用是核心、是载体、是路径、是切入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汉语的美,无论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