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期待生活更美好,工作有更多成就,但是也常常因此会陷入想要改变其他人的行为的困局中,比如如果客户可以更配合,我们就可以有更好的业绩;如果爱人和孩子能够更加体贴和理解自己,我们就可以更加幸福;如果与我们目标相关的人,都能够全力帮助我们,我们就可以更快地实现目标。但是事实是,改变行为尤其是改变别人的行为,困难重重,总是会被各种阻碍困扰。
想要更加成功,想要有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想要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到底要如何实现突破呢?
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别人,如果要改变行为,首先应该先改变思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面对一件事时,会做出何种应对方式,思维的转变,是改变行为的根本,而最根本的是我们自己的思维与行为的转变,我们才是所有事件的核心。
《跳出自我的盒子》这本书由美国一家专注于培训个人与团队思维转变的亚宾泽协会所著,书中指出,无论是想要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想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我们都应该从只关注自己的目标,转向更多地关注他人的需求与目标,从而在帮助他人实现目标时,让我们的目标得以更加完美地实现,这些思维的转变,是从内向思维向外向思维转变的过程,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内向思维如何限制了我们的发挥,阻碍了我们的人际互动,对自我成功真正有益的外向思维,是怎样从根本上帮助我们与身边人同时达成我们的目标,从而成就自我。
那么到底什么是内向思维、外向思维,会对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外向思维:我们思维的方向是向外的,当我们完成自己的工作(在追求自己的内部三角形目标)时,也会向外关注到别人的目标,并且切实做出行动,让同事/客户更容易完成他们的工作;如果在个人关系中,这意味着你要关注自己的目标和行为会对你的配偶和其目标有所帮助。也就是你既要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也要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
内向思维:相反地,当我们持有内向思维模式时,我们仅关注自己做的事。别人可能会受到我们行为的负面影响,但那对我们并不怎么重要。虽然同事或配偶有自己的目标,但当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内向的时候,我们其实并不那么在乎那些目标。因此,在内向思维模式图中,我们忽略了外部三角形,也就是那些别人想做或正尝试做的事。同时,我们改变了代表自己的目标和行动的内部三角形的方向,所有的目标和行动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
就如同将自己关在了一个盒子里的人,关注到的只有自己的目标,无论是在团队内还是在家庭中,与别人的互动方式,通常是希望达成“我的目标”,对于与这个目标相关的人,要么会被视为达成目标的工具,要么会被视为障碍,而他人的需要与目标,则与我无关。
通过以下这些例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哪些是内向思维,哪些是外向思维。
外向思维有两个要点,一是关注自己的目标,二是在同时也要关注到与此相关的人的目标。
刚刚在例子中那位母亲与女儿的互动方式,其实就是我自己前段时间遇到的一个困难。我想让女儿有幸福的童年,感受到被关爱,但是我女儿给我的反馈是“我知道妈妈爱我,但是我感觉不到!”这句话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并且一直都在想要如何真正让女儿感觉到被爱。
直到最近的一次聊天,女儿告诉我,我给她的陪伴,许多都不是她真正想要的,她认为我能够抽出时间全心地陪她做游戏,才是她最想要的,而我认为的带她去同学家玩,陪她聊天,对她来说,爱的感受并没有那么强。这里就是我更多地关注了自己的目标,并且是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如果我要真正关注女儿的需求和目标,则需要思考女儿真正喜欢的方式是什么,然后再调整自己陪伴她时的行为和方式,这样才会反过来真正达成我希望有更加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目标。
所以真正的外向思维,是需要真正了解对方的需求后,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那么,最近自你需要同他人合作达到的,让你感觉最困难的一件事是什么呢?你可能正在推进一项工作项目,可能正为家庭关系而困扰,甚至正想找一位心上人,需要通过人际互动达到的事,最近最困扰你的是什么?如果结合外向思维的要点,结合自己的目标,思考与之相关的人的目标,又应该是什么呢?
我们在分辨内向思维和外向思维时,会明显地感觉到,当我们处于内向思维模式时,因为过于关注自己的目标,而忽视了对他人的关注,他人的需求和目标,对于我们来说要么是障碍,要么只是我们达成目标的工具,在家庭中,我们与亲人的情感链接会越来越淡,在工作中,我们与同事或者客户的关系要么紧张要么感受到被利用,工作成果与人际关系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外向思维则恰恰相反,处于这种思维模式,会在自己目标达成的同时,也关注他人的需求和目标,这会更加促成我们的目标达成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内向思维方式下会有哪些行为方式呢?在下面的“内向思维模式图”中,倾向于认为“我优越”或“我应得”类型的人,更倾向于采取内向思维模式下的硬行为,而那些偏向认为“我不行”或“我害怕”类型的人,更倾向于采取内向思维模式下的软行为。
这些内向思维的类型同样适用于个人和组织。图中顶部的两种类型﹣“我优越”和“我应得”﹣把自己放在了他人之上。
我们感觉自己比别人更好,因此拔高了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几乎不愿意考虑别人的愿望。当我们感到自己比别人优越时,经常也会觉得应该获得别人不应得的东西一更多的欣赏、更多的道歉、更多的空闲时间、更多愉悦的客户和更多的钱等等。
内向思维模式图底部的两种类型﹣“我不行”和“我害怕”﹣把自己放在了别人之下。当我们感觉不如别人时,常常羡慕别人的好运和成功,觉得自己不合格。我们太关注自己的缺点,因此不能帮助别人。当我们以这种方式看待自己与别人时,我们常常急于避免让人们认为我们比别人差,于是呈现出“我害怕”的内向思维模式类型。
所有这些内向思维的类型,都把我们和他人分割开来,让我们专注于自己。这些思维把他人变成了物品,也让我们一直忙于自我辩解、无法成为本可以成为的更好的人。
越是内心开放、寻求改变的人,越会倾向于使用外向思维,但是我们并不是所有时候都会处于内向模式,当我们处于巨大的压力或者情绪之中时,很可能会转向内向思维。思维改变行为,同时行为也体现了思维模式。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更多地觉察出,我们的哪些行为正处于内向思维,可以给我们启发。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区分自己和他人并开始关注自己。以便于我们及时修正和调整,并以外向思维的行为方式,做出更积极地改变。
我们又要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学会分辨哪些行为是外向思维,哪些是内向思维呢?
比如我和我女儿的互动中,我看似是一个体贴的母亲,也做了许多尝试,但是却犯了许多错误,我“忽略”了女儿真实的需求,一直没有真正问过她喜欢的陪伴方式是什么样的,当女儿提出抗议,说“妈妈都不陪我”时,我认为我已经花了很多时间,内心委屈又强横,开始“归咎”女儿不理解自己。
阅读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内向思维。好在我是一个一直寻求改变的妈妈,当女儿告诉我她需求时,我有认真“倾听”,也“让女儿参与到自己想实现良好亲子关系的目标中来”,并且真正地愿意“承认错误”,改变自己。
我们都不是完人,都需要在真实中努力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修正自己。
困难常常会激发起我们的焦虑和压力感,导致内向思维,这些又会带来对应的行为,让事件的解决向更困难的方向前进。我们想要改变现状,需要更多地关注到我们现在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现在你可以对照行为对照表,思考一下,我们在刚刚提到的自己最近遇到的困难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哪些行为,对应哪种思维模式?注意我们的行为极有可能是多种的,还可能是外向与内向同时存在的。请找出所有的行为方式,以帮助我们做出最适合的改正。如果出现了内向行为,那么可以以哪些外向行为代替?
我们一直在强调外向思维的好处,也了解到了内向思维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局限,我们如何做才能把自己从这些专注自我的内向思维模式中摆脱出来?
要实现外向思维模式,我们可以这样做:
1、结合自己的目标,关注他人的需求与目标
2、结合他人的目标,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帮助他人
3、根据自己对他人的帮助程度与方法,校正自己的行为
比如我想做一个能够让女儿感受到爱的妈妈,能够尽可能地给女儿有效地陪伴,这是我的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1、为了达成我的目标,我需要先关注到女儿的真实需求,对于她来说能够和妈妈一起玩,才能够感受到被妈妈爱,她喜欢我可以有更多时间能够陪她一起做游戏。
2、我需要思考我可以怎样来实现她的需求,在晚上女儿完成作业后,与她一起玩她爱玩的纸牌游戏,天气好的时候陪她下楼一起打羽毛球,还可以与她一起玩橡皮泥,这些都是和她确认过的她喜欢的游戏方式,不再是自己想当然地认为她喜欢。
3、在这个过程中,我会一边观察女儿的日常状态,比如是否学习更加专注,学习的精力是她内心状态的反射;也会和女儿交流,她最近是否真的开心,再对自己陪伴她的方式进行修正和调整。
无论我们是在与个人的人际关系中,还是在一个团队或者组织内,都可以通过这样的外向思维模式进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修正,让自己在关系、团队或工作中,都可以有更加深远的向好变化。
现在再结合自己遇到的这件困难的事,可以如何用外向思维模式进行更加细致的行为的改变?请运用以上学到的方法,给自己做一个行为改变的计划。
我们需要,不断地跳出自我的盒子,向外延伸,让自己与身边的人,都能够因为我们的转变而发生更好的改变,最终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人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