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每一本书都是命运使然。写作过程中总有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我无法为自己预设路线。因此,这本自传的发展方向和我最初的设想颇为不同。写下我早年的记忆已成必要之举。这件事拖延一天,浑身不舒服的感觉就会折磨我一天。一旦我开始动笔,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就会立刻消失,头脑也变得异常清晰——卡尔荣格。
这是《荣格自传》简介中的一段话,荣格关于自己命运的解读非常多,这也是荣格非常吸引我的地方。《荣格自传》我读了很多遍,荣格也是我为数不多可以读很多遍的作者之一,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体验。我非常喜欢荣格,并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学生,结果还被弄丢了,这让我非常伤心,毕竟它见证了我的成长。过了一段时间,因为书上有我的名字,它竟然有失而复得,所以再次阅读荣格自传,让我感觉到欣喜。特别是读了朱建军的书之后,阅读荣格有更强的代入感体验。
命中注定——对我来说总是如此——我生活中所有‘外在’的东西都不具有本质性。事实证明,只有内在的东西才是本质的,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因此,有关外在的记忆皆已变得模糊。或许,这些‘外在’体验从未占据过只管重要的地位,即便它们曾经很重要,也是因为它们与我的内在成长阶段相一致,它们需要在那个时刻配合内在出现。我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外在’体验都已经从我的记忆中消失了,在我看来,其原因正在于我曾用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其中。我所遇到的人,经历过的旅行、冒险、各种瓜葛、命运带来的冲击等确实能够构成一本合乎情理的传记,不过,这些事情在我这里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变成了幻象,我几乎无法记起它们,而且我也不想回忆,因为它们已经无法激起我的想象力——卡尔荣格。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内在心理现实改变了,外在世界现实才会改变。我们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我们共同在这个世界出生,在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死亡,我们一起患难与共的世界是相同的吗?其实未必,我们看到的都是愿意看见的,都是主观建构起来的,所以每个人看见的世界都是非常不同的。你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你往往看见的是世界的幸福。你活在一个争吵不断、分崩离析的家庭,你往往感受到的是世界的分裂。内在心理现实决定外在世界现实。
回想我的前半生,一直在为内在现实挣扎,试图建构内在自我的完整性。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我终于把内在的空洞填满了。所谓的空洞,是一种父爱的缺失感。这份缺失感,我通过心理咨询,通过个人分析,通过集体潜意识激活体验,连接祖先能量,我在心理层面创造了一位父亲,在内在性心理世界建构了雌雄同体的体验,这个内在现实比外部现实更加现实,它突破了感官的限制——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被祝福着来到这个世界的,是本自具足的,是自带能量的。这个体验是要突破感官局限才能发现的真相。一旦突破了感官限制,心灵就获得了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