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服装
13、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服装
佤族人口约43.09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与汉、傣、布朗、德昂、傈僳、拉祜等民族交错杂居。
佤族服饰保留了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显示着佤族人粗犷、豪放的坚强性格。
男子穿无领对襟短衣和青布肥大短裤,用布帕缠头、戴大耳环、下着绑腿草鞋或跣足,青年男子常以佩戴竹藤圈为饰。一些男子仍然保持着系一片兜裆布为衣的传统装饰。佤族男子还有文身的习俗。
西盟佤族女子穿贯头式紧身无袖短衣和家织红黑色条纹筒裙,赤足,戴耳柱或大耳环,项间佩挂银圈或数十串珠饰,喜戴臂箍、手镯,多用白银制成,上面刻有精致的各种图案花纹,是佤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腰间也以若干藤圈竹串为饰。
传统佤族人披发,发箍用红布或金属制作。传统佤族女子的脚上戴有数个或十几个竹藤圈。按习惯,女子每增加一岁就增加一个脚圈,故有“欲知年龄数脚圈”之说。
布朗族人口约12.7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沿澜沧江中下游两侧的山岳地带。因为与傣族人民亲密相处,所以住房和服饰都与傣族相似。
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女皆喜欢穿青色和黑色衣服,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喜欢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
德昂族人口约1.79万,为云南独有民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潞西市与镇康县、少数散居于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耿马等地,与傣族、景颇族、佤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
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女子一般不留头发,而是缠包头,有的在婚后蓄发。女子多穿对襟短衣,以蓝色或黑色为主,两襟装饰红布边,上面钉有方形银牌、银泡和银甩等,下面穿长筒裙,腰间束竹制或藤制的腰箍,套护腿。
男子穿黑、蓝色大襟上衣和短而肥的裤子,打绑腿,喜欢戴大耳坠和银项圈等装饰,外出的时候佩带长刀、挎包。男子包头时,青年人用白头巾,中老年人用黑头巾。男女头巾、上衣都装饰有彩色绒球,并且以多为美。德昂族有文身的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自己喜爱的图案。
14、哈尼族服装
哈尼族人口约173.31万,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
哈尼族崇尚黑色,以黑色为美,庄重、圣洁,将黑色视为吉祥色、生命色和保护色。
哈尼族服饰千姿百态,有百余种不同的款式,具有共同的刺绣图案、装饰物品和审美色彩。
哈尼族男子服装和头饰比较单纯、朴素、大方,款式大体一致,成年男子的头饰绝大多数为黑色土布包头,有的在包头上插彩色羽毛进行装饰。
哈尼族布都支系妇女服饰用黑色自染布料作上衣、齐膝短裤和绑腿带,包头布端都镶一块精美的刺绣图案,衣服领口处多配有银饰,腰東一条丈余长的腰带;哈尼族碧约支系服饰配以色彩鲜艳的花纹图案和银饰,为左开襟长尾衣,下穿白褶裙。包头为数尺长的黑色头巾布,有穗拖拉到背部。
15、傈僳[lì sù]族服装
傈僳族人口约76.29万,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傈僳族自治州和县。
傈僳族为氐羌族后裔,有自己的语言,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样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上着短衫,下穿裙子,裙片及脚踝,裙褶很多;另一种上穿短衫,对襟,满圆平领,无纽扣,平素衣襟敞开,天冷则用手掩住或用项珠、贝、蚌等压住。有的袖口以黑布镶边、衣为白色,黑白相配,对比强烈(传统傈僳族所穿麻布的颜色有黑色、白色、花傈僳色3种),下着裤子,裤子外面前后系小围裙,短衫长及腰间。
傈僳族男子都穿麻布长衫或短衫,裤长及膝。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蓄发辩缠于脑后。头人或个别富裕之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红珊瑚,以示在社会上享有荣誉和尊严,穿对襟长衣,或夏着短衫、冬着长衫,中间系麻织花腰带。
傈僳族男女都喜欢系绑腿。男子外出身必背长刀和驽弓箭包。德钦县拖顶、霞若、云岭三乡的傈僳族,均喜穿藏族服饰。
摘抄自书籍《中国服装简史》王鸣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