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现在是碎片化学习的时代,所以大家每天都希望碎片时间花得有价值。
那么平时各种阅读、学习,怎么样才叫有价值呢?
大家开始呼吁“干货”。
1. 干货是什么?
干货,估计可以定义为一大堆内容中,最为“浓缩”的精华部分。
浓缩是什么?
小时候买过浓缩果汁,倒了一小杯就喝,差点没把自己给呛死。
母亲告诉我说,浓缩果汁要加水的,加完才好喝。
也就是,浓缩的东西,缺水?
对哦,干货这个词,本来就是说“去掉水分的食物”不是么?
所以,推测那些以很短时间帮我们解说完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套连续剧等的作品,就叫干货。
那么,这些干货,“好吃”吗?
有人试过生嚼干货吗?好吃吗?齁不齁?
那么,这些几分钟的知识内容,好学、好懂,有作用吗?
且不说,“真正的精华在于风格”,干货如此浓缩,还能体现风格吗?
比如,“伪一镜到底”的电影受到称赞,因为其使用考究的长镜头运用。但如果这些长镜头时长只有短短几十秒到几分钟,能体现出同等的难度和水准吗?
比如,无论再怎么厚的书,最精华部分怕不是“目录”了,毕竟只需要几页就能把整本书的内容总结好。但如果一本书只有目录,我们还怎么读呢?
可见,干货虽然简单直接又节省时间,但实际上很可能没什么大作用。
2. 简单易懂的内容,符合“干货”的标准吗?
很多人可能把“简单易懂”和“耗时很短”划上了等号。
我们在过去常说,真学习是将复杂的内容讲得连孩子都能听懂。
但是我们并没有说,可以在5分钟内讲明白。
而且,我们只是“让对方听懂”,而并非“让对方深刻学习”。
就比如,我们知道拍照要按快门,但拍照成像原理我们则未必说得清楚。
这里其实也蕴含了一个“怎么才算懂”的问题。
比如我们要去法考,我们能把法规给人讲懂,但我们能不能在短时间讲完后就能让对方去参加法考呢?
这显然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事情。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辛辛苦苦学完的东西,能够如此快速简单地全部传授给别人,我们的学习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所以,我们只是成功封装了知识而已,黑箱里面的原理并没有交给别人。
但这样对于彼此而言都足够了:我们验证了自己的逻辑,对方得到了简单易懂的知识。
啊!原来对方得到的,正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干货”!
那么这些干货到底有多大用处,看看上面的推理,相信大家都明白了。
3. 那么,碎片时间的学习不成立了吗?
我们说干货无用,并不是说碎片时间就无法学习了。
首先,要让碎片时间的学习有价值,并不是说每次碎片时间都要学尽量多的东西,而是要确认在这段时间中所学的知识不被忘掉。
就比如说,背单词,碎片时间背一个,能够一直记住不忘,那就具有巨大的价值。
如果用1分钟背了10个,最后一个都不记得,还不如1分钟就背那么1个。
要诚实地面对“碎片”这个词,千万不要觉得碎片化学习是一种“以小博大”的过程,那是赌博的心态,而非学习的心态。
其次,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碎片到一点一滴去学习,所以碎片化本身是成立的。
依然是背单词的例子。每天有3次5分钟,每次背1~2个不会忘记的单词,那么一个月也有180个单词了。
关键是,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碎片”是什么,以及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我要读一本重要的教材,每次读一句两句可以吗?当然可以!但前提是,每次读完都能清晰地记得自己读了什么,再往下去读。
就像我们追剧一样,记得自己看到哪儿,下次才能从停下的地方继续看下去。否则就会产生“我少看了一季?”的错觉。
第三,碎片化非常方便复习。
因为每次需要复习的内容很少,所以可以高频、反复地去回顾。然后一旦有较为完整的时间,就进行检验。
我们真正记得的知识,并不需要每天都需复习。就比如我们盲打时从来不用每天都复习一次键盘键位一样。
所以,只要通过反复的复习,使得一部分知识不再需要复习,到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可以进行下一步学习了。
最后,达成明显效果的,是所有碎片化时间拼接起来的一整块时间,而非每一次。
这个可能是最多人的误解。
碎片化学习从来都不是轻松愉快的,反而是一个持续痛苦的过程。
只是我们把痛苦捏碎了,一点一点慢慢吃,所以相对没那么痛苦而已。
但最终,我们把通过承受这些微小的痛苦所换回来的一点一滴收获拼接起来,我们就会发现,虽然痛苦的感觉不算明显,但成果却能非常惊人!
不如说,碎片化学习的强大,正是体现在这里。
它解决了我们怕学习苦的问题。
而且不仅仅是治标:捏碎了痛苦一点点吃;
还治本:通过这样的学习能收获很大的成就感,从而开始迷上学习。
因此,弄清楚碎片化学习与干货的关系,投入真正的学习中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