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314天。2020.12.31
一、角色、权利与限制。督导时,许老师针对在精神科实习的吕老师的督导目标和在学校做心理辅导的曾老师的督导目标,讲了一些内容,我总结归纳了一下,有这么几点:首先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关于专业方面的规定。其次是在执行行业或系统(如医院、学校、咨询师职业)的具体相关规定和制度下,还要看行业或系统的延伸(弹性)服务项目,除了医院常规病人——门诊或住院—— 出院——复查等,是否有其它的如开办“问题”孩子学习班等。最后,就是清楚行业(系统)赋予自己的“权利”以及限制,即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被允许了,什么是弹性范围内的,什么是坚决杜绝的。比如,在精神科的咨询师与在学校的和社会机构的咨询师在服务范围上是有区别的,精神科的可以做,学校的就不可以,学校可以做的,社会机构的就不可以。所以知道角色的设置,既是对来访者的尊重、保护,也是对咨询师的。
二、 尊重、保护未成年的来访者。人们常说“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的家庭,所以有时候不能单单从孩子表现出的不良行为或习惯或情绪来看孩子,当孩子遇上一个“高风险家庭”(出轨、酗酒、贩吸毒、家暴等)时,帮助孩子如何应对家庭困境,保护好自己的同时生活的相对舒适一些是关键。许老师说,发展学校的正向经验来减少或降低家庭带来的负性情绪或感受。作为学校的咨询师,可以调动一切资源,如班主任、代课老师、同学,再加上心理辅导,让学生在学校的生活较家里是愉快、舒心、有希望感和归属感,如老师的关心和关注,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学习上帮助与支持,孩子自身优势、特长的展现,都可以大大提升其自我的效能感。孩子的可塑性强,克服困难的弹性大,所以当家庭系统的支持受限,学校系统的支持跟上,可以大大提升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咨询师是以来访者的利益为最大福祉)
三、正确看待药物作用。身体生病了,吃药打针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如普通的感冒发烧,吃药打针是为了减轻感冒症状(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嗓子疼、退烧等),让人与感冒病毒相处的日子感到舒服一点,好受一点,这是人们的共识。又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许多身体疾病,住院治疗期间当血压、血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后出院,但出院也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它与普通的感冒发烧不一样,这也是共识。出院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终身都要按医嘱坚持每天按时按量吃药以维持血压血糖的稳定,否则停药带来的危害或危险是不可控的或无法挽回的生命代价,这也是共识。但对于当前以抑郁症(抑郁症发病率逐年上升)为代表的身心疾病,有相当一部分人总是低估其危害性、严重性、长期性,以为它和普通感冒发烧一样,症状减轻了,药就可以不吃了,症状稳定了,就一劳永逸了。而实际上,它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服药,来维持脑部的神经递质的平衡,使人处于“症状”稳定,不再限制、困扰人的行为、意志、情感等。《渡过》书上写到,抑郁症病人三分之一痊愈,三分之一转慢性,三分之一自杀。所以,药物的作用是什么?药物对人的帮助是什么?这帮助重要吗?有没有同等效用的替代物?当不用药时,什么可以替代药物发挥作用帮助人们呢?替代物也能同药物一样直击“靶心”产生效用吗?当然药物也具有两面性,既能治病也能制病(副作用),许多人不愿吃药少吃药,估计都太过关注看重药的副作用——是药三分毒,但也有“两权相害取其轻”,所以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药吃或不吃,吃多少吃多长时间,以什么为标准?我以为以对生命及生活质量有利为参照吧,而非靠一时的主观感觉。之所以有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选择自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生活质量严重降低,让他们感到生不如死”,病、药、人如何和谐相处,
四、其它
1.了解、熟知抑郁症相关知识,不是一定要将这些知识或基本常识运用到有“症状”的人身上,给予他们帮助或支持,而是作为咨询师,能够辩识、科学认识、专业介绍关于抑郁症等的科普,让更多的人科学了解、认真对待、积极配合,走出抑郁症的误区(或夸大或忽视)。这即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有症状的人和家人负责。毕竟现在人人有会经意不经意地说上一句“我都要/快要/是不是抑郁(症)了”,或者奔着你是咨询师而诚恳的问“我是不是抑郁了?”难道你轻描淡写地回一句“哦,这不在我的服务范围,我不是医生,不做诊断,去医院的专科看看吧”,试问,如果是你,听到这样的回答会是怎样的反应呢?所以,当作为咨询师了解了抑郁症是什么时,在与来访者聊时,可以初步评估与判断眼前这个人发生了什么,有什么症状,这些是否正在或将要影响他的正常社会功能的发挥,然后再给予中肯的建议,如去医院的专科看看,听听专业医生的,他们见的“人”(病人)多,经验丰富,或许对你有更好的帮助。
2.关于《不自杀契约》。经过许老师的讲述,对《不自杀契约》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它不只是干巴巴的承诺、约束和责任,而是通过《契约》这个形式建立起有效的“行动策略”,真正保护想要“自杀”的人放弃、转移、替代自杀行为,间接地让其有意识地观察并记录自己的情绪波动,何时出现何症状(某些讯号)就意味着自己会控制不住地出现自杀念头和想要去行动意愿,如“当我有这个念头(自杀)时,会立刻做什么替代之?跑步、给信任的人打电话、还是其他”,总之在有强烈的自杀念头时,做什么,或者周围的人看到什么,就可以立即采取某些措施而不让自杀念头变成行动。虽然,实践中我还没有接触过这样的来访者,但至少知道了如何去做可以不让情况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