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未来,研以致远——参加市信息化名师网络工作室专项培训心得体会

2025-11-02

今日,我有幸参加了市信息化名师网络工作室的专项培训,一整天的学习下来,深感内容充实、收获满满,犹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对教育信息化与专业发展的认知田野。丁玉祥老师与杨润勇老师的两场讲座,分别从“术”与“道”的层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清晰路径图,令人醍醐灌顶,回味无穷。

上午,丁玉祥老师关于《人工智能(AIGC)赋能下的课堂智能诊断及教学改进》的分享,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课堂的窗户。过去,我们谈课堂诊断,多依赖于听课、评课等传统方式,主观性强,且难以捕捉到全部细节。而丁老师的讲解让我深刻认识到,AIGC技术正将这种“经验主义”的诊断模式,推向“数据驱动”的精准时代。AI能够通过分析课堂语音、师生互动频率、学生表情等海量数据,为课堂进行精准“画像”,客观地揭示出教学环节中的亮点与盲点。这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教学理念的飞跃。它告诉我们,教师不再是孤军奋战的“教书匠”,而是可以借助智能助手的“教学设计师”。AI的赋能,旨在将教师从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引导、情感关怀与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让我意识到,拥抱技术、学习技术、运用技术,已成为新时代教师的必备素养。

下午,杨润勇老师的《有效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教学成果奖培育凝练》则为我们铺设了一条从实践走向理论、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专业成长阶梯。杨老师的分享极具现实指导意义,他清晰地指出了许多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困惑与痛点。他强调,课题研究并非高不可攀的空中楼阁,而是源于日常教学问题的“真研究”。关键在于如何将零散的、感性的教学经验,通过科学的策略与方法,系统化、理论化地提炼出来。特别是关于教学成果奖的培育与凝练,杨老师更是倾囊相授,从选题立意、过程实施到成果总结与申报,都给出了具体可行的路径。这让我明白,优秀的教学实践本身只是“原材料”,只有经过严谨的研究梳理和精心的成果凝练,才能升华为具有推广价值和示范意义的“精品”。这要求我们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做一名善于反思、勤于总结的“研究型教师”。

一天的培训,两大主题,看似独立,实则相辅相成、内在统一。如果说AIGC智能诊断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利器”,那么有效的课题研究则是锤炼专业内功的“心法”。前者提供了精准改进的“术”,后者指明了持续发展的“道”。二者结合,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双翼。

“干货满满,记得反复学习进一步理解并践行。”这不仅是今天的感慨,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我将把今天的所学所思,带回我的课堂与教研中,努力将AI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用数据驱动教学改进;同时,以研究者的姿态审视日常工作,力求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有价值的教研成果。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坚信,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定能成长为一名适应未来教育需求的反思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