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公众号)
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的人一天到晚抱着书,除了学习,基本断绝了所有的社交活动。
可是当你问他最近读书的收获,他不能用平实的语言陈述书的内容,好像读过的书都白读了。或是甩出几个貌似高深的概念,让人云里雾里。
让读过的书不白读,不做书呆 子,前提是你会学习,知道读书的方法。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种学习方法。它本质上其实和孔子的教学法很类似。
由于这种方法是西方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发明的,似乎就更神秘。加之有些国人骨子里崇洋媚 外之心,使得费曼学习法很风靡。
这种学习法的本质是以教代学,让学习的效率大大地提高。
什么才是真正学到了?
对于学习,很多人会有误解。认为囫囵吞枣地看完一本书,或是能死记硬背地硬付考试。
其实真正的学到了,是指当你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所学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到各种场景中去,这些知识才真正内化成了你自己的东西。
换句话说,就是要学以致用。不能学以致用,就等于把书读“死”了。
那怎么学以致用呢?
首先要理解所学的知识。所学的知识千丝万缕,知识点庞杂,能够有效地理解。费曼认为,不管什么知识,都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理解。
第一个步骤是设想自己向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讲解你想掌握的概念。
这里的对象不是成人,而是年龄偏小的少年儿童。因为他们的知识有限,理解能力偏弱。如果能给他们讲明白了,就等于你理解了这个概念。
举个例子。那天我刚上一年级的女儿问我:什么是大于,小于,等于。
如果我们只是背下来一个概念:一个数值比另一个数值大就是大于。
虽然这个解释没问题,也很专业,但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还是有可能听不懂。这并不是说你错了,而是要尝试用更浅显易懂的话让对方明白。
我就拿她穿鞋子的鞋码给她讲。
我说:你是33的脚,穿33的鞋子合适,如果穿34的,就是大于,穿32的,就是小于。然后她抢过话头说:“如果33码的,就是等于。”
我说:“对,33的是等于,就是合适。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然后给她引申,比如穿衣服,不一定要多贵,合适就好,干净得体就好。她点头表示同意。
那时我就意识到,一定要用最简单的话给孩子解答疑问,而并非听起来故弄玄虚,高深莫测的语言。
只有把对方说明白了,才证明自己也理解了。然后可以推而广之,用到生活的其他地方。
费曼指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
当你用孩子也能理解的简单语言完整地表达一个想法时,你不得不迫使自己更深 层次地理解这个概念,并简化其中的关系和联系。这样,你可以更清楚地解释你对某个内容的描述背后的原因。
第二个步骤是发现解释中的漏洞。
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准确地解释给年幼的孩子听,或者感觉很费力,就证明自己在知识理解上存在漏洞,这时就要查缺补漏。
采用的方法是回到原始的学习材料,用其他资料来丰富他们,直到能够解释清楚你要讲的东西。
只有当你能够不依赖专业术语、用简单的语言清晰表达你的理解时,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
第三个步骤是整理和简化。
通过前面两个步骤,基本上已经形成了简单解释的内容了。把一个个知识整理成一个连贯的故事,能从头到尾流畅地叙述。可以大声朗读,如果说不清楚,再回到第二步,如此反复,就会把一个问题(一个主题)讲清楚。
第四个步骤是尝试传授给他人。
可以传授给一个对你分享的内容不太了解的人,看看他是否听得懂。
看看他提出的问题和反馈,从而加深自己对某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会激发自己的兴趣,让自己对一个问题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久而久之,在某一领域成为专业人士。
其实说到底,费曼的学习法的精髓强调的是“教”。这和3500多年前孔子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
孔子提出“教学相长”。《礼记·学记》中提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只有通过学习才会知道自己知识的盲区,只有通过教学,才知道把知识讲清楚有多不容易。教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教的过程中,有些东西讲得不清楚,模棱两可,一带而过,都是因为自己没有深刻地理解这个知识。
所以有了教这个环节,才能促使一个人真正地反思,让知识“活”起来,也是成长最快的阶段。
当我们炫耀自己掌握了一项知识,只能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讲出来,还自以为是,沾沾自喜的时候,其实,这已经背离了学习的本质。偏离了求知的目的——学以致用。
《围炉夜话》中说:“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对于古代圣人和先贤留下的言论,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照着实际去做,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读书。
回到今天,当我们学习了书中的理论,不是学习了,背下来了,就完事了。要放到实际去做,要理论联系实际,用它来指导生活,才是真学习。
无论是西方的费曼还是先师孔子,都在告诉我们学习的最佳途径,都在向我们打开一扇思维的大门。
下一次,看完书,不妨假设面前有一群乳臭未干的孩童,把你看到的、学到的、听到的,讲给他们听。
如果卡壳了,讲不出来时,不要尴尬,去查缺补漏,直到能流利地讲出来,让别人听懂,自己理解得也更深刻。
生活中,我们践行中外先师的方法,让自己学习效率翻倍,成为真正会学习善读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