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酒茅台产量突破万吨。完成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托已化为现实。茅台酒产量从75吨提升到1000吨用了26年;从1000吨提升到2000吨用了14年;从2000吨提升到 10000吨仅用了13年。茅台总资产从建厂之初的1.2万元发展到现在的60亿元,税利 16 亿元,是建厂之初的60万倍。
茅台酒生产量10000吨,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生前的夙愿。1958 年,在中共中央成都工作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指出:“茅台酒要搞到10000吨,要保证质量。”同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遵义时也作了“应大力发展茅台酒生产,适应人民生活需求”的指示。从此,一代领袖“万吨茅台”的期望成为萦绕在茅台人心底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从那时起,国酒人时刻不忘领袖的重托,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经过45年的不懈努力,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在这梦圆时刻,再度传来贵州茅台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的捷报。这样的双喜临门,不仅是国酒人的荣耀,也是贵州人民的荣耀,为此我们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一段历史。在历史的光辉中,感受领袖毛泽东和总理周恩来的关怀和期望:在历史的影像中,追逐前人坚实的步伐;在历史的风雨中,理解前辈们创业的艰辛;在历史的回音中,感受茅台的文化精神。
茅台酒10000吨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凝结了几代国酒人的努力、折射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茅台酒厂的前身“成义”"荣和”恒兴”3家私人烧房设备简陋、生产条件差,1947年达到的最高产量,也仅为60吨;1951年至1953年,政府通过购买和合并等方式,将3家私人烧房全部转变为地方国营。国家接手后,立即组织恢复生产。1952年刚投产就已能生产出茅台酒75吨,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3家烧房最高年产量的总和。1953年,正式成立贵州茅台酒厂。
从1952年到1977年,经过21年的曲折发展,经过大跃进、3年难时期、10 年“文革”的风雨历程,茅台酒产量缓慢发展,到1977年,产量仅为750吨。1978年,刚刚调整不久的领导班子坚决贯彻中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审时度势,加强管理,使茅台酒的产量首次突破千吨关,达到1068吨,并一举甩掉连续 16年亏损的帽子。1992 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我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八五”期间,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为了缓解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我们决定通过技术改造和扩建、使茅台酒新增2000吨/年的生产能力。同时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如通信、供电线路、公路和排污工程等。从1992年到1995年,我们克服工期短、时间紧、任务重、工程量大的困难,经过4年的努力,完成建设的工程量相当于前42年的总和。1996年,茅台酒年产量达到4994吨,逼近5000吨大关。
九五”期间,为进一步发挥国酒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我们投资5.6亿元,进行了新增2000吨茅台酒生产能力及辅助配套生产系统的建设、修建了环保设施和第二条输变电工程,进一步改善了企业的基础设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增强了社会责任。到2000年,茅台酒产量达到 6030吨。2001年,21世纪的第一年,在“三讲”学习的促进下,贵州茅台成功上市、国酒茅台“只争朝夕抓机遇,时不我待求发展”,茅台酒产销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每年保持新增1000吨以上的制酒及配套生产能力。在“七五”“八五”“九五”建设和发展成就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十五”新增4000吨茅台酒建设工程的总体规划,力争使茅台酒达到 10000吨的设计生产能力,2000年11月27日,在新区举行了盛大的茅台酒万吨工程奠基仪式,项目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并投产了2000吨。同时,通过依靠科技进步,不断调整和优化劳动组合,不断探索和持续改进,生产潜力得到了有效挖掘,使茅台酒实际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劳动生产率在10年里提高了一倍。2003年,茅台酒生产突破了万吨大关,实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心愿。
茅台酒10000吨的发展历程,是对茅台酒生产工艺不断探索、总结、发展完善的继承和创新过程,凝结着党和国家领导人、轻工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凝结着老一辈酿酒专家、老一辈酒师和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所以我们需要您的监督!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