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位人大附中老师的学习建议!
首先,很多家长想知道自己孩子有没有数学天赋?
真正非常有数学天赋的牛娃,是所有人都可以一眼看出来的,因为实在是太出众了。但这样的孩子,可能全北京一年也出不了一两个。所以我们主要说说在一般人群里,数学天赋还不错的孩子的。
这类孩子,并不一定都是成绩特别好的。他们的出色之处在于:当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时,哪怕他从未接触过同类问题,但是他思维活跃,能有一些特别的解题思路,愿意主动解决问题。
正确率高,解题反应快,不一定都是数学天赋,可以仔细思考一下,到底是到底是因为想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还是通过刷题等途径掌握了解题套路呢?
所以平时要注重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坚韧的意志力,鼓励孩子多阅读。
其次,数学启蒙要注意什么?
数学启蒙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启蒙家长留心都可以做起来,利用好身边事物,随时带动孩子思考。
从生活中学习就是最好的方法,数杯子,分豆子,玩积木等都是很好的办法。数数的时候顺便多做引导,比如奇数多还是偶数多?奇数大还是偶数大等等?
当孩子稍大一些,可以准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通过火柴棍题目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重视计算能力,计算是一切的基础。
注重阅读能力,阅读不局限于数学书,让孩子掌握读题能力。
良好的亲子沟通非常重要,孩子应该从家长那接受到正面积极的鼓励。
再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家长的不打扰、少干涉,就是培养专注力的重要方式。在孩子全身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包括玩玩具、读书、和小伙伴聊天等等,家长尽量不要去打断。
可以让孩子尝试一些需要耐心的事情,同时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比如摘草莓,穿针,数豆子,看车牌,拼积木等等。通过这些事情培养孩子的数感,同时提高专注力。
专注力的课程的培训没有必要,因为专注力是慢慢培养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当孩子有不专注的苗头时,要及时发现并改正。
最后,怎样系统学好数学?
保证良好的心态,孩子只要做到比昨天好就行了,循序渐进,哪里不好就补哪里。
很多孩子对游戏着迷是因为感受到了升级的乐趣。学习也应当如此,让孩子在循序渐进中找到升级的乐趣。每个过程,家长都应该积极给与正面反馈,让孩子感受到进步的乐趣。
家长想清楚自己的期待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升学,家长有没有下定决心?家长能坚持到什么程度,孩子又能坚持到什么程度?由期待值倒推到行动,设立合理的学习任务。
做好规划,平时的每一项学习任务方向是否正确?速度是否合适?让孩子保持适当的紧张感,稍稍提高难度,在完全掌握课内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难度,学习一些课外内容。
选择合适的老师。老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家长提问Q&A
Q1:幼儿园大班每天做20道20以内加减法可以吗?一年级的孩子偶尔加法看成减法,减法看成加法怎么办?
相当可以。如果每回都错可能是数字认知出现问题,如果偶尔错不用担心。
Q2:幼儿时期背诵加法表可以吗?
建议放下焦虑,遵循天性,让孩子学会思考理解原理,家长加强陪伴。从生活入手,而并非背诵。
Q3:有必要上思维课吗?四岁半男娃,100以内加减都可以自己做,还会问到小数、分数,是否不需要报班?如何引导孩子思考?
小学产生的差距,可能上了中学很容易填平。即使学前没有上思维课,如果学习习惯好,可能两个月就能赶上别人两年的水平。
当前学了多少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之前学习的知识可能会出现漏洞,后期补起来会更加麻烦。前期先产生兴趣最重要。
Q4:三四岁用什么教材?
不太需要所谓系统学习,家长多陪陪孩子最重要。无论什么课程,现在都是培养兴趣的时候,前期不用纠结教材。
Q5:5岁,感觉数学落后同龄人不少怎么办?
如果发现孩子某些方面比孩子落后,可以有意识的提高进步,但不要强迫孩子。
磨灭兴趣,不断压榨时间,不断逼迫孩子重复练习,孩子慢慢就学废了。
让孩子保持平和的心态,感受现在的能力在哪里,孩子也能够判断课程对自己的帮助在哪里,比如知道自己计算不行,自己就要主动去做。家长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做。
基础计算很重要,另外建议锻炼口算能力。可以适当进行口头计算练习。
Q6:数数跳着数是什么意思?5岁了还要掰手指头数怎么办?
跳着数数有两种情况,不会或者闹着玩,俯下身来,站在孩子的角度看看原因。
闹着玩没关系,实在不会,给与引导,说出正确的,不用太强迫孩子,年龄认知到了就会好很多。
至于掰手指头,这个不是问题,有的大人偶尔也会掰手指头数数。
Q7:幼小衔接怎么做?
幼小衔接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规则。老师对孩子的规则有一些培养,教会孩子沟通,和孩子有效沟通,孩子才不会抗拒,才会有兴趣和内驱力。给孩子相对宽松的环境,和孩子多多沟通。
Q8:一年级上学而思合适吗?
慢慢培养孩子自己上课的能力。培养孩子的感知,这个课对孩子有没有收获,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自己觉得有没有必要继续上。
Q9:2+()=3+()是思维问题?还是没有引导对?
这类问题可能是题目表述不清楚,应该引导孩子尝试各种可能,学会从简单入手,寻找解题方法。
阅读能力很重要,审题能力很重要,孩子可能会找借口,认为自己马虎了,家长会认为做题目少了,其实很有可能是孩子的轻微阅读障碍,审题不清晰,没有把每个题目看完整,或者题目看了一半就脑补了另一部分题目。还有些孩子阅读能力不够,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
所以日常多读书非常重要。
Q10:二升三,三升四学奥数是否晚了?怎么知道孩子行不行?
三升四学奥数一点都不晚,不要给孩子设限制,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保持好兴趣,让孩子保持一个好的状态。
可以给孩子做同一类型的题目,看孩子是否善于思考。也可以基于孩子目前的能力,稍微加大一点点难度,慢慢调整,来判断孩子是否适合学习奥数。让孩子主动觉得自己的缺点在哪里,自己主动学习。
孩子在大环境下容易焦虑,不用着急,很多人其实在瞎忙活。
Q11:三年级会把课本提前预习一次,会的就会了,不会的就不会,没有特别练习,等到开学后在课程中学习在可以吗?
提前预习非常好。如果孩子有好的自学能力,孩子自学会更好。也不排斥找老师学习,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来决定。有些孩子为了竞赛,就必须提前学习。如果不参加竞赛,可以少量提前学习。孩子经常出错是熟练程度的问题。
每个孩子的敏感度都不一样,帮助孩子发掘孩子的兴趣点和敏感度,顺势而为。
Q12:计算速度重要吗?多快算快?
计算速度需要练习,快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准确率也很重要。
计时游戏,坚持练习。
Q13:心算怎么在家里练习
可以计时挑战,一个家长当裁判,另一个家长和孩子比赛,设置一些奖励,批评和表扬孩子都得注意一个度,孩子能判断我们的批评和表扬的诚意。
如果孩子做好了,我们适时的表扬了,观察孩子学习状态和表情的变化,能够挖掘很多东西。
Q14:开始学数学,是不是数形结合比较好,画图增加理解,也就是建模的思想?
恕我直言,这几个事情八竿子打不着。
用画图来帮助小朋友理解没问题,但这和数形结合是两码事,也谈不上什么建模。
至于建模,百度看一下概念就好,小学生就别考虑数学建模的事情。
如果有人用这样的词汇,多半是忽悠你买啥东西,或者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Q15:如何甄别孩子真的懂了?首先是求教而不是独立思考?
做同类型题,或者把一道题换个数字,换个讲法等这样微调一下再试,看看孩子是否能独立解决。
不指望一两题就解决问题。平时可以设置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让孩子能够尝试解决问题产生快乐的感觉。
家长讲题目是不要一次讲完,可以拆成几部分,讲述过程中边设置问题,让孩子思考,反馈的过程可以让孩子给自己讲一次,孩子的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平时多和孩子沟通交流。
Q16:孩子上高阶班还是低阶班
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是激进型的孩子还是保守型的孩子?
孩子积极性比较强,可以通过努力往上走一步,就可以上高阶班;如果孩子比较保守,可以考虑低一些的级别。
自我挑战和打好基础并不冲突,高低阶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孩子保有兴趣,不抗拒,家长做好辅助引导。
Q17:奥数对小升初的作用
所谓奥数,其实是打比赛为最终目的,适合的孩子一定是少数,也对老师有要求。要看老师怎么教。
以北京为例,考试中以三星级题目为主,就是不会太高深偏难怪,基础扎实就可以,更需要综合全面的知识。
小升初的政策以摇号就近为主,家长不用过分焦虑。
Q18:孩子畏难怎么办?
畏难是非常正常的,无论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会有。一方面我们需要去看一下这个题目是不是真的过难,超出孩子的能力了?一方面可以俯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帮助他们一点点去拆解。
当孩子畏难的时候,责骂可能会导致更多恐惧和排斥。
Q19:平方数要不要背诵?
1-30或1-20的平方数可以背诵一下,1-100就没有必要了。乘法表必须背诵。
Q20:做完老师布置的课内的还需要另外布置题目吗?
取决于各自家庭的时间安排和家长的期待。
要把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做好。数量是老师要求的,但是质量是自己决定的,当孩子拿到试卷时,他自己能做对,说明孩子还是会的。孩子必须养成检查的习惯。
Q21:思维课程是否有用?
不直接做评价,但任何课程都有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不听广告盲从。
家长要帮孩子把好关,亲身体验过才知道好不好,家长必须身体力行,提升自己的辨别能力。
Q22:线上思维课有推荐?
根据需求来判断。要找一个好老师难度大。根据家长的需求来判断,自己需要什么,课程能给到咱们什么。畏难时必须陪伴,把难度拆分,逐个击破。
Q23:高一孩子的数学练习册推荐
先了解高考考的是什么试卷?课内五三就可以了。
Q24:应该怎么预习?
预习的目的是要带着问题去上课。提出并及时解决问题。意识到问题在哪里,听课目的性会更好。
复习更重要,最后沉淀了多少最重要。要留下思考的空间,要让孩子提问,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即使基础薄弱,做计算或练习册时候,要主动告诉孩子最近有进步,变厉害了,给孩子鼓励,让孩子找到成就感。
进步的两个方面:一是自己的进步,二是对别人的超越。
Q25:担心提前学习了孩子以后不认真听课。
会努力学习的孩子仍然会努力学习,不努力的孩子即使学过了可能还是不会认真。
很多孩子会选择性的听课,这种情况非常糟糕。需要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第一是否能辨别自己会吗?
第二,孩子会突然发现自己不会了,是能因为前面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铺垫。
不会的问题不能躲着走,必须马上解决。即使一些困难暂时解决不了,但是必须直面问题, 才能以后解决。
Q26:怎样复习 ?
课上不会做的题目,有些孩子抄下来了就认为自己会做了,但其实并没有完全掌握。
老师给了方向,需要回家补过程,在咨询老师题目是,要告诉老师这道题想到这儿了,不知道接下来应该怎么做?不要直接问答案。
解决当下的问题,如果能联想到今天学习的内容和之前的内容有相似的地方最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思考。
Q27: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孩子做好一些需要耐心的事情,比如穿针,摘草莓,拼积木等等,不要随便打断孩子。这个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需要慢慢培养。当孩子有不专注的苗头时,要及时发现并改正。
第二,让孩子知道这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不要逼迫指责孩子。
第三,多多阅读。珍惜孩子提问的机会。做对了及时给与鼓励,不对了要及时讲解。
Q28:数学思维是培养出来的?还是通过刷题锻炼出来的?
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日常和家长的沟通方式有关。
通过老师给孩子讲解题目,不一定能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必须有独立探索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比较小的孩子,要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
Q29:孩子做作业不爱检查怎么办?
需要帮助孩子养成写作业和检查的习惯以及方法。
至于检查的方法,有很多,这些需要孩子自己慢慢积累总结一些检查的方法,甚至形成感觉。
以计算为例,比如18*15=270 算成260时,能够发现不是3的倍数,或者25*24的时候,如果个位不是0肯定就是有问题的。
Q30:数独,珠心算,围棋,国际象棋,魔方,编程有必要学习吗?
数独:数独非常好,对孩子的帮助很大,有一些做题技巧,需要专注才能做好。但是否要学得非常厉害呢?这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来决定,如果孩子有兴趣,有时间,喜欢思考,可以深入学习。如果兴趣不大,简单做一些也可以的。
珠心算:没有必要学习珠心算。珠心算如果非常有用,教育部一定会把珠心算纳入课本,所以不要迷信珠心算。全脑教育不可信。凡是带有全脑教育字样的,家长需要仔细甄别。
围棋、国际象棋:棋类对孩子的专注力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学棋类的孩子普遍能坐得住。
魔方、编程:根据孩子兴趣,掌握好度,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如果孩子特别有学习意愿,以参加比赛为目的,可以适当鼓励。但如果只是玩玩而已,就不要浪费太多时间了。
特别是编程,如果家长连亲子阅读,高质量谈话都做不到,更加不可能通过机构一两节课来提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