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这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毛姆在畅看过了很多经典小说之后,他意识到这些诞生于法国大革命时代的许多文艺作品其实并没有想的那么有价值,所以他又去研究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但当了解得越多,他们的庸俗和琐屑就越会倍感失望。
然而哲学永远不会让你失望。
“因为你永远无法望及这一领域的边界,它就像人类的灵魂一样多样。
这个领域又具有伟大之处,因为它所探讨的是知识的全部;它探讨宇宙、神祇与永恒;探讨人类理智的特性、人类的力量与其局限,以及生命的终结与意义。
当人们在这神秘而晦暗的世界上前行时,哲学即使不能解答困扰他们的种种问题,也至少能说服他们以幽默的方式开解自己的无知。哲学予人勇气,也教人适时退避。哲学既满足想象,也令心智愉悦,而且对于初学者而言尤其是这样。
我相信与专业人士相比,以哲学消磨闲散时光的业余爱好者反而能感受到更加甜美的乐趣。”
这两年我也阅读了一些关于哲学方面的书,之前看起来的“无用之书”,现在看来对心境的梳理非常有益,常常想,如果年轻的时候,我就能够拜读这些中哲、西哲、能够这样去思考以后的人生该有多好,转念又一想想,如果时光倒流,想来我还是没有可能看这些“老古董们”写的书籍的,“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生命之火,不熊熊燃烧怎可对得起舞动的青春……所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以后,再来接触哲学才发现“真好”,每每读起,总是能有所感悟。。
如果你将阅读看作一种需求和娱乐的话,抱着读小说的心态来看哲学,那么在这么多种书中,哲学著作无疑是最为丰富、多样且令人满足的。如果你如毛姆一般也乐于研究人们的个性的话,那么哲学中审视的自我剖析有可能会带来莫大的乐趣。
我很喜欢的一位哲学家——叔本华,有人说他是悲情的,但看了他的《人生的智慧》,我觉得他只是在陈述事实——人类幸福的两个死敌就是痛苦和无聊。生活的艰辛和匮乏造成了痛苦,而丰裕和安定就产生了无聊。而我们的生活状态就是在这痛苦和无聊两极之间摇摆。幸福不可企及,只能尽力避免不幸。想起之前看到采访俞飞鸿的时候她说的一句话“人生本来就是毫无意义的”,当时听了感觉很消极,但细品又觉得回味无穷。我常在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要让自己接受这辈子毫无意义,心里确实很难接受。但毛姆在读完一部令人生畏的伦理学巨著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人生唯一的目的就是自己追求欢愉,而人们舍己为人的行为也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与假象,它会让人相信,自己追求的是个人的满足之外的东西。”
人类的自私让他们不愿意接受生活本来就是毫无意义的。
而当人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的时候,便会竭力构建某些与自身的直接利益相关的价值观念来为生命赋予意义。但是,大部分的过程可能都没有必然有意义的结果,就像毛姆为寻求适合自己的哲学之书,但发现“一个人奉行何种哲学观念取决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才明白自己可能永远找不到,遂决定自己撰写一本;但大量的资料阅读之后才发现这个事远不是想的那么容易做到。尽管结果可能毫无意义,但是却在其中发现了“这个过程可能就是答案”。
如果艺术是一种慰藉,那么它的作用就足够了。
就像这里探讨“喜爱”,产生源于习惯、利益关系、生活的便利以及对陪伴的需求,它给人带来的并非喜悦,而是舒适与慰藉。
如果说,喜爱是舒适与慰藉,就像老友间的情谊,即使对过去那些伟大的人物也是如此,我们一样仰望同一个月亮,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没有崇拜,只昔昔相惜,仿佛我们仅仅是隔着时空,他如我一般存在着、鲜活着、充满活力。
读书也是一种慰藉,不能为当下或未来圈定一个“好前程”,但我还是想要坚持下来,因为,我相信这样做是对的。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行为呢?陆毅·德·雷昂修士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他的说法也不难遵循,因为人性的弱点难以与它的力量匹敌。毛姆最后也用雷昂修士的话为本书做结:“生命之美无外乎克尽本分,顺应天性而已。”去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读书也是如此,不强求、不刻意,只求舒适自得、内心安宁即可。
很喜欢后记里译者夏高娃所写的那句,“不求刻意而为的传达与接受,唯愿在这段纸面对谈之中宾主尽欢。”给这本书添上了恰当的注脚,我写我想说的,如果你恰恰也很喜欢,那刚好。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