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科学》第九章 积极教育
通过阅读本章的内容让我知道积极教育起源于英国、美国的教育界对学生心理状况的担忧。而传统学校的心理工作主要是对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干预,而积极教育认为,应该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就对其进行品格与幸福教育的干预。这是因为第一,幸福蓬勃的心理状态能促进学习,比如积极情绪可以拓展注意力、提升创造力,坚毅的品格比智商更能预测学生的成绩;第二,负面情绪除了会给学生带来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之外,也非常不利于学习,比如负面情绪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变得狭窄。因此,应提前施行积极教育以便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预防干预,对学生的品格进行正面培养,而不是等到问题爆发后再来治疗。面对这些问题有研究显示,品格特质和幸福是可以打造的而积极的心理教育正是打造这些的关键所在。在英国很多家长提供积极教育的课程,后来很多国家政府也表示支持品格教育。因此积极教育得到了更好的推广。
积极教育中所提到的“幸福”并不仅仅是快乐情绪、片刻的幸福感,而是一种全面的、可持续的蓬勃状态。除了正面情绪之外,它还追求投入、积极关系、意义、成就等,而品格则是这一切的核心,积极教育的这些特征就可以将其与所谓的“快乐教育”“幸福教育”区分开来,后者企图通过提升学生的自尊和快乐感来促使他们幸福,而对这类项目的总结发现,提升自尊除了能够让学生感觉良好外,并没有其他的实际好处。积极教育则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品格,来让学生更热爱学习、享受学习、关爱他人、发现意义,并且有更强的人际交流、情绪管理、坚毅、抵抗挫折的能力的,由此为他们的蓬勃人生打下基础。因此,积极教育并不以提升快乐和自尊水平为直接目标,但在成功的积极教育中,快乐和自尊会自然而然随之而来,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心理、行为、学习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正如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nternational Positive Education Networks)所提出的:“我们相信,教育的DNA也是一个双螺旋结构,由同等重要的、相互影响的两个螺旋组成——学业能力及品格与幸福。”这样的积极教育能全面而可持续地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积极的教育改变了很多学校对教育的深入理解: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学校必须扮演新的角色,帮助学生接受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复杂性。积极教育使教师通过支持、保护及与学生加强关系,促使学生建立积极情绪,增强韧性,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意义和目的进行探索,来完善和加强学校的整体教育方式。学校表示通过积极教育,学校可以且应该考虑把健康、幸福、繁荣与传统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要是心态不对,没有一个好的心态,只知道学习,那样的人生是不快乐的。
本章例举了很多国家关于积极心理教育的例子,也说了积极的心理教育对我们很重要。所以我觉得不管遇到什么事情要乐观一点,但是不要 盲目自信,自己掌握好度才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