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还好吗?今天,你和孩子还好吗?
过去的一周,全国多地中小学生暂停线下教学,再一次开启了居家线上教学的日子。
我有部分在上海、青岛、厦门的学生家长朋友们,那段时间我发现大家朋友圈出奇的统一——一条包含这张图片的状态。
这条状态里充满了家长对孩子居家学习的无奈、焦虑,之后我特意去关注了这些家长的朋友圈,真切感受,孩子居家学习真的成为了家长头痛的事。
上课前慌乱,着急忙慌准备学习资料、播放设备,调整孩子上课状态,可以说是一顿操作猛如虎。
上课过程一波十八折,想离开,看到孩子坐姿不好,生气着急!看到孩子离电脑手机太近,生气着急!看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记录,生气着急!··· ···
离开没一会,孩子喊:“妈!什么比天还高?”一会喊:“妈!我要上厕所!”一会喊:“妈!这个我不会算,是什么意思?!”
一刻也离不开,一刻也不能离开。
上完课,孩子没听懂,孩子不懂就要解答疑难;孩子没学会,孩子不会就要辅导;作业完不成,孩子完不成就要督促监督。很多事情都需要家长时刻参与,很多家长此时也是居家办公,既要忙于孩子学习,又要忙于工作事务,毫无喘息时间,慢慢自己情绪越来越暴躁、易怒,难以自控,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
听到家长最心累的话:孩子上网课如同我们上战场,“鸡飞狗跳的一天”!
更深层的,是随之而来的就是担忧和焦虑。
担忧孩子成绩上不去,长时间网课损害眼睛。
担忧过多接触电子设备,孩子自控能力差,披着学习的外衣放纵自己,迷恋上瘾。
更担忧焦虑未来,如果长期如此,孩子学习怎么办?我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怎么办?
最近有几位家长找到我沟通诉苦,我给家长朋友的建议是:请允许最近你和孩子“鸡飞狗跳”的关系。
首先,孩子网课学习这件事,他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一直以来接受的是学校课堂教学,这是他律,孩子是受外在环境中的约束下进行的集体学习,而网课学习是“自律”,这种属于需要自我进行的个体学习。他还没适应,短时间内让他具备这样的能力,对他而言太难、太苛刻,并且自律能力不够,是这个阶段孩子发展的正常问题,缺少他律的环境,孩子很难马上达到父母期待的自律水平。
另外,他也还没有适应过这样的学习场景。学校课堂教学是有仪式感、时间观念的,老师上课会有师生问好的仪式,几点到几点上什么课,几点课间休息、做课间操、做眼保健操,孩子都是有明确时间记忆关联的。而家对孩子而言是放学回家后玩、休息放松的地方。我们大人对于家同样也有这样的潜意识,“终于下班回家了”、“回家躺下休息一下”、“回家打会游戏、看会视频放松一下”。
在需要仪式感、记忆关联的场景里,孩子自然会是一会一个“妈”的喊:我想上厕所;我想喝水;我橡皮掉了。重要的是,我们得知道,我们自己也没有这样的经历,没有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时时刻刻盯着孩子学习的经历,学校课堂教学中孩子本来就有坐不住、不专心、身体姿态等问题,现在每一分一秒全部暴露在你的眼前,你也没有做好适应这种场景的准备。
再者,以前辅导作业、孩子学习效果不好、成绩下降这些事,都是在孩子放学回家“检查辅导作业”这个固定时间里你需要去解决的单一事件,而现在是你全天关注下的连锁反应,你的注意力增强了,孩子也会因为你的过度关注紧张甚至恐惧,恶性循环的结果,你自然就会情绪焦虑,爆发难以自控,伤害你与孩子的亲子关系。
总而言之,就是“没经历、没适应、过度关注”。
那怎么办?
自我心态调整,正向的情绪价值,才是我们最应该去做的,因为我们任何时刻都不想让负向的能量影响孩子。
自我思维调整,现在这段时间与你生活中跟孩子在一起的任何一分一秒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以前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照顾孩子、教育孩子,现在时间有了,所以我们要去想办法珍惜。
没经历,不具备自律自控的能力,小学阶段的自律自控是一种习惯的培养。第一,我们要做好引导,引导帮助孩子做好资料、文具的准备工作;第二,我们要做好陪伴,上课之外的时间,我们要规划一部分时间陪孩子运动、做手工、玩耍的时间,劳逸结合;第三,发挥父母榜样的力量,工作时认真投入,制造学习的氛围,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孩子。
没适应,孩子没有时间管理的概念与能力,我们要跟孩子一起做好时间管理。往往居家这段时间,我们大人自己的睡觉、起床、吃饭、工作时间都不规律,这本身也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及自控能力,制定全家人每天的学习作息时间表这非常重要,这样能保证在不同时间段陪孩子做特定的事情,帮助孩子做好时间记忆关联,建立仪式感,适应在家也要认真上网课的场景。轻易不要打乱我们的作息规律,我们要陪孩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这样才能有充足的的精神和精力。
“过度关注”要学会适度放手,我们不能时时刻刻盯着孩子做任何事。成长是需要独立空间,自我去努力尝试的,我们不能过度苛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标准为标准做事情,我们应该学会做孩子的“脚手架”:在孩子初期困难时期,给予保护支撑;在孩子中期成长时期给予辅助,在孩子后期独立时期要敢于去放手。我们要相信孩子,我们的信任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这样孩子才能进步,才能“自理、自律、自立”。
最后想同作为父母的你讲,养育孩子最关键的从来不是永远正确,孩子只有一个层次方向的情绪感受,对孩子并不是好事,因为孩子面对的社会、生活现实不都是所谓的正确的感受。最关键的是充满爱、最真实的去努力做好我们的角色,允许自己生气、愤怒、焦虑、没做好。同样也要允许孩子没做好,做最真实的自己。
这段时间是培养孩子的时间,请允许你和孩子的关系“鸡飞狗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