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担心变成干预》
看见孩子看电视,担心他休息不足;看到孩子写字趴在课桌上,担心他近视;看到孩子疯玩,担心他摔倒;看到孩子上网,担心他上瘾;看到孩子打游戏,担心他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生活中,作为家长我们有太多担心,担心带来焦虑,于是,往往采取干预行动——关掉电视,纠正坐姿,限制行动,拔掉网线,没收手机……
恨也罢,怨也罢,为了孩子,啥也不顾了,可能孩子的那些行为少了,但亲子关系也遭到破坏。叶敏老师讲课时讲了“智慧妈妈”和“愚蠢妈妈”的不同做法:
事件:孩子玩电脑,夜里十二点妈妈发现了。
智慧妈妈:一看孩子还没睡,心里异常生气,但她稳住自己,走进厨房,榨了一杯果汁,一边压,一边默念“压死你,压死你,我就不信我压不死你!”借助压果汁把怨气发泄了了,她端着果汁走进孩子房间:“累不累?喝了这杯果汁睡觉吧,不早了。”说完,妈妈回到自己房间,偷偷观察孩子的动静:一会儿,孩子关掉电脑,喝了果汁,把杯子送到厨房,睡觉去了。第二天早上,妈妈发现杯子在厨房,绝口不提昨晚的事,只是夸孩子:“喝完果汁还能把杯子送到厨房,真是好习惯!”强化了孩子的好习惯。
愚蠢妈妈:什么时候了,还在玩电脑?你就不怕眼睛瞎!明天怎么能按时起床呢?赶快睡觉去!一边说,一边关掉电脑,站在那看着孩子上床睡觉。孩子不乐意,妈妈更生气。
今天又看到一个故事:妈妈发现你孩子握笔的姿势很不正确,离笔尖很近,写字也趴得很低。让她改正,她说改了就不会写字了,一定要坚持这种握笔法。
智慧妈妈:
看到孩子那样,心理又着急但又没办法,后来,她想了个办法,每当孩子做完作业,她都会把孩子拉过来,问问孩子,眼睛舒服吗?再帮孩子揉揉眼睛,然后用热毛巾让孩子捂捂眼睛,然后告诉孩子,看到你写字离本子那么近,妈妈很心疼你,也很焦虑,担心你未来会不会变近视啊。
刚开始的几次,孩子还是该咋样咋样,每次做完作业,这位妈妈都这样去关心孩子。偶尔有一次孩子写字姿势稍微好一点,妈妈就赶紧强化: 看,现在你写字的姿势比以前好多了,妈妈看到你为了纠正写字姿势,也在不断努力着,看到这些,妈妈内心真的很为你高兴。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孩子的问题,内心都是很担心和焦虑。
但我们并没有直接向孩子表达我们内心的担心和焦虑,而是直接把内心的焦虑和担心,变成了直接干预的行为:比如纠正孩子,吵孩子,指责孩子,强制性要求改变等。但我们会发现这样做的效果其实并不好。
如果把我们对孩子的担心用语言表达出来,用关爱表达出来,而不是把关心爱护用指责和强硬手段表达出来,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