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健忘的,
对我这种斗志昂扬、混吃等死的矛盾体来说,更是如此。
一开始看到网推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是打着“如何生活得更好”的旗号。
开篇看到作者预告“任何领域、任何职业,本方法均能使你取得重大成果!”
“消耗最小,效果最大!”
“举世无双,首屈一指!”
······
我简直热血沸腾好吗,大概我人生的高光时刻就要到来了~
很多读者被主任公柳比歇夫近乎“变态”的时间统计法所震惊,
认为这样生活一生,不出成果才怪了。
当然,也有很多人对此不敢苟同,觉得将生活如此“排兵布阵”,
生活会变得索然无味,毫无乐趣。
说实话,其实我对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并没有太多质疑,
也不打算像作者那样深究下去。
让我饶有兴趣的是,在柳比歇夫勤劳、克制、极度自律的一生中,
在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心爱的科研上以后,
他还打算留给我们?
有人说,本书的重点:“时间统计法”啊!
当然,这没有问题。
可是我想说的是,我对柳比歇夫是羡慕的,不是因他的自律或成就。
上一次产生这种想法,是在福原爱退役后,播出的关于她乒乓球生涯的记录影片:
《镜头下的四分之一的世纪》。
同样,不是出于成就和光环。
我羡慕的 是他们的幸运,
幸运被记载的那独一无二,银光闪闪的几十年。
人总是健忘的吧,去年、上个月、上周甚至昨天的事情,
都会慢慢变得模糊、消失,
除了仅存的照片和影像,能偶尔拉回从前那时那刻的记忆,
我只是在好奇,年老时,我们要怎么回忆或总结这一生的时光。
哪怕那一天的生活再平淡不过,日后看到也会自带暖意吧。
在记录的激励下,也会努力使那一天的生活尽量丰富一点,有意义一点吧。
就像翻看以前的日记本一样:“哦,原来那时的我做过这件事,有过这样的想法。”
这是自己给N年后的自己埋下的惊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