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探春的原生家庭,很糟糕。
她不仅是庶出,还有一个永远搞不清状况的的亲妈。愚蠢、阴妒、不体面,说话行事都上不得台盘,因此处处不受人待见。
这位亲妈自觉卑下,心里阴暗,教育儿子贾环,从来都是以打压和讥讽为主,恨不得一句话把儿子逼到阴沟里:
“谁叫你上高台攀去了?下流没脸的东西,那里玩不得?谁叫你跑了去”讨没意思?”贾环就在这位母亲的断言下,越长越下流,越长越猥琐。
这位母亲因此时不时遭到凤姐训斥,王夫人指责,老祖宗咒骂。
主子们看不上她,连下人也都等着看她的笑话。
因为她自己怎么掉价怎么来,为了一丁点小事,一把年纪,以姨太太之尊,跟十几岁的小丫环们群殴,最后扭打成一团,相互扯头发、撕衣裳。她简直就是园子里笑话百出的丑角。
在“子以母贵”的年代里,摊上这样一个妈,用现在的话说,需要求一求探春的心里阴影面积。
但是,奇怪的是,跟贾环不同。在探春身上,你看不到这个原生家庭对她造成的阴暗。
她明艳、大气、豁达、果断。用凤姐的话说,就是“真真一个娘肚子里跳出这样天悬地隔的两个人来。”
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探春是怎么做到的?
02、探春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她不妒。
要知道,她的亲妈赵姨娘可是一位妒神,全方位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嫉妒:嫉妒别人有好布料做鞋面儿,嫉妒别人的丫鬟月利多半吊钱,嫉妒别人的兄弟死了能多给二三十两银子,嫉妒别人的丫鬟比自己还尊贵体面……
但是,探春却不妒。
按说,她本来最容易落入嫉妒的桎梏。
她长得美,“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她书读得好,在诗社里写诗一挥而就,几乎不输薛、林;
但是,就因为有个不着调的妈,老太太、太太对这些都有点视而不见,对她淡淡的,“几次寒心”。比起被当成凤凰的宝玉,被捧在手心里的黛玉,被当成娇客的宝钗,探春是一个家长被刻意忽略的孩子。
依着她亲妈的期望,探春应该对黛玉、宝钗、宝玉嫉妒得发狂才是。
她的亲妈挥舞着胳膊,拧着眉毛指挥她:
“吵一出子,大家别心净,也算是报仇。”
03、面对这样的妈,除了自我救赎,别无他法。
探春的自我救赎,就是不妒。心里不妒,眼睛就亮了,就能看见别人的好了,世界就有光明了。
大观园里起诗社,是《红楼梦》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谁提议的?探春。
但其实,从元妃省亲命众姐妹作诗,探春就深知,自己虽然能写,但“难与薛、林争衡”。
如果没有这两个外客,三姐妹中,她难掩光华,老太太、太太势必都会多疼她一些。但薛林二人太过出众,突然就抢了自己的光辉。若是赵姨娘,定会满心怨恨,绝望地诅咒,会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
但探春心中,却霁月光风。
她不仅不妒,还能承认别人的好;不仅能承认别人的好,还愿意为他人的好作嫁衣,成就别人的辉煌。
探春提议起诗社,是因为“慕薛、林之技”。你俩的诗,写得这般好,那我们一起来玩写诗吧。我虽然不如你们写得好,但我一样可以陪你们玩啊。
她因此兴致大发,满心欢喜,想效法古人,开坛吟诗,给宝玉和众位姐妹一个个郑重其事地写帖子,邀请他们开创诗社,成就了大观园中最高雅的盛事。事实上,诗社里,宝钗、黛玉、湘云、宝琴,一个个美女才华迸溅,出尽风头,探春在诗才上从来不曾像她们一样耀眼。
但是,这个神采飞扬、明艳照人的探春,却很帅。
04、正因为能看见并尊重别人的好,探春非常擅长学习他人的长处。
初读《红楼梦》会觉得惊奇,一个养在深闺的女孩子,每天也就是读读书,写写字,陪老太太说笑说笑,探春是怎么知道要在大观园里搞改革的?
尊重私权,厘清责任,分包到户,探春竟然是上个世纪80年代穿越回去的吗?细读《红楼梦》才知道,探春并不是凭空想象,就可以在大观园兴利除宿弊,大刀阔斧搞改革。
她是因为去赖大家串了一回门,跟人家的女儿聊了一回天,就学会了他们的一套经济学问,套用在了大观园。因为赖大家也有一个花园,不过不到大观园的一半大,花草树木也少很多,但是,原理是一样的。在聊天中,探春得知:赖大家的花园包给别人,不仅不需要花钱维护,每年还可以有一两百银子的结余。
末世贾府的男人都不操心,都在尽情享乐,没有人考虑将来。
只有探春这个庶出的女儿,在为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殚精竭虑。她学来的这套改革,让大观园每年可以多出四百两银子的收入。
“房子也能置得几间,薄地也可添几亩了。”
宝钗听完,不禁由衷赞道:“善哉,三年之内无饥馑矣!”
这个时候的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侃侃而谈,指挥若定,你还看得到她身上的那不堪的原生家庭?
05、探春在管理大观园时表现的才能与魄力,让所有的人都刮目相看。她庶出的身份慢慢淡化了,她不体面的妈,对她的影响也弱了。
南安太妃来访,洞若观火的老祖宗命宝钗、黛玉、湘云作陪,然后特别吩咐一声:
“再只叫你三妹妹陪着来罢。”
这其实不仅是贾母对探春的肯定,也是曹公对探春的肯定。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可以从童年找到答案。现代也有很多人喜欢分析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
似乎出生在一个糟糕的家庭,这辈子痛苦就注定与你相伴终生了。
看看探春,就知道,其实不然,对吧。
光明与黑暗,不管你愿不愿意,它都在那里。但是,与光明还是黑暗相伴,却可以自己选择。
人早年时期的经验为整个人生奠定了基调,即童年时期的经历影响人的一生。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