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白天在学校,他接触的都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青年学生,一定是开心快乐的。
可是到了晚上,一个人回到类似古墓的深宅大院,“没有人声,没有电灯,没有一点活气,在煤油灯的微光中,我只看到自己那高得、大得、黑得惊人的身影在四面的墙壁上晃动,仿佛是有个巨灵来到我的屋内。寂寞像毒蛇似的偷偷地袭来,折磨着我,使我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句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就足以说明作者此刻的孤寂,是怎样的一种折磨。
这是作者本人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我们再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看这深宅大院给人带来怎样的折磨。
当作者的朋友们得知他住在这样一个地方,除了不得不来的,其余的人都不敢前来拜访。
不得不来的,也是一定要避开黄昏时分走进这个院子里来找他,而且一定要在大门口与门卫确认好作者一定在家,才敢向大院深处挺进。
可是百密必有一疏,有位朋友来访,恰恰在黄昏时分,又恰恰门卫以为作者在家,就把来人放了进来。
迎接这位朋友的却是“在黄昏的微光中,只见一地树影,满院石棺,我那小窗上却没有灯光,他的腿立刻抖了起来,费了好大力量,才拖着它们走了出去。”你看看,这是什么样的所在,是不是把人吓个半死?
人要产生恐惧感的时候,那是相当难受的,我有亲身体会。有一年在河北,屋子里有一铺大炕,晚上睡觉的时候,左边睡着妹妹和表妹,右边是母亲和婶子,我躺在正中间。
脚朝向宽大的窗户,两侧都有窗帘却不拉上,窗户的左上角是邻居家楼上的灯光,照得通亮,我心里还挺高兴,这明晃晃的,那就没什么可怕的了。
可是不知什么时候,那灯光突然消失,窗户朝向院子里,躺着其实看不见什么,只是满眼的漆黑一片,天空中无数闪烁的星星倒是看得真切。
在灯光熄灭的时候,一阵恐惧袭来,我眼睛瞪得老大,耳朵却在捕捉着声音。其实除了高高低低的鼾声,别的什么也声音也没有,可我就是不敢闭上眼睛,一阵阵的头皮发麻,汗毛直竖,一夜无眠。
所以作者那位朋友的感受,我是理解的,恐惧是一种极端难受的过程。
正在作者深感无可奈何的时候,是院子里的马缨花拯救了他。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我从外面一走进那个院子,蓦地闻到一股似浓似淡的香气。我抬头一看,原来是遮满院子的马缨花开花了。在这以前,我知道这些树都是马缨花,但是我却没有十分注意它们。今天它们用自己的香气告诉了我它们的存在,这对我似乎是一件新事。”
在这里,作者道出了他的心声,是花香慰藉了他的寂寥,马缨花成了他的知心朋友。从此,在这庭院深处他就不再孤独了,有了倾诉的对象,有了花香为伴,也就多了一些生气和活力。
2. 光中的马缨花
北京解放了,作者终于搬进北京城,似乎重获新生一般。
城里也有马缨花,而且更多更盛,尤其是衬上红墙、黄瓦,更显得绚丽多姿。
城里的马缨花,叶子仍然是那样的叶子,花也仍然是那样的花,但是感觉上终究是不同的。
对于作者来说,还是会经常回忆起那大院深处的马缨花。那影中的马缨花,总是和黄昏、夜雨,或者是迷离的梦境联系在一起,而且那些马缨花总是缺少阳光的。
光中的马缨花,总是在光天化日之下绽放它的美丽,即使是黄昏、深夜,仿佛也像在阳光里似的闪着光亮。
所以,作者深情地说:“我从此就爱上了这光中的马缨花,而且我也爱藏在我心中的这一个光与影的对比,它能告诉我很多事情,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力量,送给我无限的温暖与幸福;它也能促使我前进。我愿意马缨花永远在这光中含笑怒放。”
说了这么多,马缨花到底是什么样的?我查到了,与您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