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论语·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要好好学习,到了三十岁终于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生的志向,四十岁的时候对于人生已经没有困惑,五十岁明白了天命的因果关系,六十岁听什么话都能听得惯了,七十岁的时候才做到一点都不违反规矩。”
这一段话讲述了孔子一生的思想变迁和成长经历,孔子七十二岁去世,此段文字记录了自己从学习开始到大彻大悟的各种重要时间节点。就这一段话,如果用我们现在自传体的表达方式来展开那不得了,一定是一部非常完成的个人传记类经典书籍。可真的有必要写清楚吗?其实这几句足以明白了,不是一定非要写我15岁的那年,正直风华正茂,青春懵懂,但我在哪里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
我理解的是从孔子的成长来看个人的学习成长需要15年的时候,这15年需要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充分地调研,然后才能明白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我一生的梦想是什么?就像《觉醒年代》里的乔年和延年,他们的思想从一开始的无政府主义到后来的共产主义,都是经历了多年的沉淀,自身学习与实践而得出了一个真理,一个梦想,为真理而斗争,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
基本的底层逻辑有没有是一个人思维稳定的重要因素,比如《孔子》、《老子》、《庄子》、《孟子》、《荀子》、《文中子》,此类的书籍就是人生思维的底层逻辑,之后再去学其他的知识才能把知识发挥出最大的价值,才能起来个万丈高楼,所以人为什么要花15年来学习底层逻辑,因为没有地基就没有高楼,磨刀从来不误砍柴工。如果一个人在学习的时间上花少了那么就像项羽学管理,还没学通就以为自己懂得了军事管理的全部,结果自刎乌江了。
真正的大学问就是打地基,学习底层逻辑,我自己从开始读书到自己研读国学经典有七八年了,我始终觉得自己只是知道一些皮毛而已,但是对于人生的方向倒是越来越清晰了,明白了人一生应该追求梦想,放弃私欲,留下文化与价值,付出利他而不索取。孔子自己用15年的时间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何尝不是一件幸事?我想说的是,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不管5年,10年又或者15年,只要能够在寻找自己的路上就对了,能够找到真正的自己,那么花再多的时间都值得。用一段话用来理解自己,我眼中的他人不是他人,他人眼里的我也不是我,我眼中的他人才是真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