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我们暂定子服回(昭伯)最晚于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十月叔孙婼去世之前就已经取代叔仲小担任大宗伯之外,也排除了其担任主管外交事务的大行人的可能性,因为与大宗伯的世卿世职不同,大行人一职是可以参与诸卿登升的。那么其他家族呢?
我们首先来看看与子服氏类似长期作为季氏附庸的子叔氏。
首先早在仲孙羯(孟孝伯)早早去世(襄三十一、前542)后,叔弓(子叔敬子)就登一位成为了大司空。发生 “费之叛”(前530)之前两年的 “郠之役”(前532)时,叔弓排名已紧接季孙意如之后 :
……秋七月,季孙意如、叔弓、仲孙貜帅师伐莒……(春秋.昭公十年)
而叔弓最终去世则在 “费之叛” 结束后的第二年(昭十五、前527):
……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春秋.昭公十五年)
不过子叔氏在叔弓去世之后的十四年内,竟然也类似类似孟氏那样连续遭遇了家主去世的事件:
……八月乙亥,叔辄卒……(春秋.昭公二十一年)
按照《传》文记载,叔辄在成为子叔氏家主仅仅六年半就去世了,并且死前不久发生日食的时候就曾经有过明确预感并嚎啕大哭。而继任的叔鞅在转年(昭二十二、前520)六月曾经负责前往成周参加周景王的葬礼,不巧亲身经历了王室的内乱而仓皇返回鲁国后,仅仅过了半年就又去世了:
……二十有三年春,王正月……癸丑,叔鞅卒……(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子叔氏连续三任家主去世,只好又由其子叔诣继任,导致六卿格局即将发生变化:
如图所示,关于子叔氏连续几任家主之间的关系一向缺乏统一的认知。按照宋代徐晋卿所著《春秋经传》的看法,叔弓去世后可能由于长男子叔阅(定伯)有 “废疾” 而无法为卿,于是由叔弓另外两个儿子叔辄、叔鞅先后继任为卿。
不过细考几人的名和字则显然另有蹊跷:首先,叔辄字伯张,说明其并非叔弓次子。此外,叔弓之 “弓”,叔辄之 “辄”(意为车箱左右板上端向外翻出的部分,亦称 “车耳”)以及叔鞅之 “鞅”(意为去了毛的兽皮用作套在马颈或马腹上的皮带)分别为作战时候的武器以及车马器,因此此三人很可能并非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既然叔辄字伯张,则实际上叔辄为兄,而叔弓、叔鞅为弟:
如图,可见叔弓去世后先后由两位兄弟继任为卿。此用意颇为明显,因为孟氏家主仲孙貜年幼即位,至昭公十一年(前531)时方才成年并娶泉丘之二女,到昭公十五年(前527)叔弓去世的时候也不过才二十岁出头:
如果这时候将其登为司空,一来才能有限难以胜任该职,二来其可能无力制衡老谋深算的上军将叔孙婼。此外,可能还存在着另一个因素也即那位在 “费之叛” 中继任的大行人辈分颇高,年轻的仲孙貜或者叔弓之子叔阅(定伯)也无力与之竞争,因此不得不请叔弓的兄弟辈继任。这样在季孙的坚持下,连续三位子叔氏家主的辈分都与仲孙貜相同但是更为年长,可知在此期间子叔氏始终是担任司空而职务高于孟孙的。可惜叔辄和叔鞅前后也不过担任家主八年就相继去世,导致叔孙氏家主由更低一辈的叔诣担任:
叔诣继叔鞅成为子叔氏家主的当年(昭二十三、前519),预计仲孙貜终于依靠辈分的优势而登一位成为大司空。可惜仅仅在次年(前518),年幼即成为家主的孟僖子留下仲孙何忌和南宫敬叔两个年纪不过十岁出头的儿子英年早逝。此时距离鲁国公室再次爆发前所未有的动乱只有一年之遥了。
综上,尽管子叔氏后人在春秋末期出任大行人,但是至少在 “费之叛” 期间公子慭流亡的这个时间点上(昭十二、前530)至 “昭公之难”(前517)发生时,连续五位子叔氏家主始终是作为大司空或大司寇存在并拥有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