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滋养父母和孩子一生。
教育的核心是和善而坚定,那教育的目标又是什么呢?
岸见一郎说培养一个孩子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他的自立,能够独立做出选择、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和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长大了意味着我有自己选择的标准,我愿意自己去承担这个后果。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能够决定,并且负责。
能够能力判断自己的价值是做一件事对还是不对,要自己心里有杆秤,而不是来自于有多少人鼓掌,有多少人说好,有多少人羡慕你。
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人了,做一件事总在乎别人的评价,或者在乎别人的眼光。只有坚持原则,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自己觉得舒心,那么别人的看法与说法有什么关系呢?
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说的是:很多人没长大,他总觉得别人帮他都是应该的,他总觉得这个世界都要围绕着自己转,当他遇到了困难,不高兴,所有人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这就代表着一个人还没有长大。
作者在开篇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为什么大量的家庭的教育,都在不断地重复?
就是说你的父母对待你的方法,可能并没有那么成功,让你的内心产生了那么多的痛苦。然后你的事业和生活,也没有那么一帆风顺。你小时候不好好学习,然后等你长大了以后,你就竟然会用你父母对你的方法原封不动地又用在了孩子的身上。然后希望你的孩子这次发生奇迹,跟你变得不同。
原因是每一个成年人,在长大以后都会反思,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么失败。这种浅层次的总结和反思会让他觉得,当年我要听我爸妈的就好了。当年我爸妈让我好好学习,我妈让我好好学习,可是我没听。
所以,我现在觉得,我应该让我的孩子好好学习,然后他们应该听我的。这就是我们很多家庭教育不断重复的原因。
就是因为我们成年后做了一个非常浅层次的反思,得出了一个结论说,父母是对的,父母当年要求我读书,要求我上进,要求我考大学是对的。是我自己没听话,所以导致我变成了这样。
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稍微深入一点去想:我为什么不听话?我为什么不愿意配合父母的要求?我为什么希望放弃我的人生,而不是让我当年就好好学习,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这个东西跟我父母的教养方法,有没有关系呢?
我们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些,所以我们就会使劲的要求孩子去学习,最后导致的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就是你的孩子,可能再次走上你的道路。因为他不可能比我们当年更懂事,所以,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希望孩子比你当年更懂事,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作者岸见一郎是日本的一位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他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的心理咨询师、顾问,著有《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
他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那就是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我们前面在很多书已经讲到了,批评并不是育儿的好方法。一来没人喜欢批评,二来会带来负面影响。在这里就不多讲了(请参照我之前写过的文章)。
那过度的表扬又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呢?表扬会使孩子产生依赖,而一旦得不到表扬,孩子便不好好做事了。同时,也需要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对自己好言相向。
当孩子做出良好行为时,可以用“谢谢”。比如,孩子在公共场所很安静,可以说:“谢谢你这么安静。”这样能让孩子获得对他人的贡献感。
不要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纪伯伦说,孩子“凭借你而来......却不属于你”。
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却不能代替孩子过一生。当然也不能决定孩子的人生,挫折和失败得由孩子自己负责。
更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将造成不良后果。一,它会破坏亲子关系。二,一旦发生问题,孩子会把责任转嫁给父母,而孩子则无法成长。三,干涉孩子的人生,是父母不相信也不尊重孩子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无力承担失败,因此,也阻碍了孩子成长。
父母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去承担失败,因为这是他们的课题。
关于学习,岸见一郎说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只有对学习产生乐趣,产生好奇心,孩子才有动力去学习,这比你硬逼着他或者给他报多少课外班都有效。
父母不要开口只谈学习,不要一味的注重学习成绩,要平等的对待孩子,不要任意的去批评他们,这样孩子才愿意和父母合作,听取父母的建议。
然后岸见一郎说,父母一定要赋予孩子面对人生的勇气,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有时候难免会遭遇失败,这时候父母要帮助孩子建立一种信念,要告诉孩子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失败是学习的机会,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要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接纳孩子的真实面,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和想法强加给孩子。作为父母,所能做的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人生,而不是替他们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