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行动胜利收官之时,陇中地区大部分乡村基础设施都已经很完善,硬化的水泥路、清澈的洮河水、干净的新面貌。十年九旱的陇中人民不再行走泥泞的小路,而是吃上了清澈的洮河水、走上了硬化的水泥路。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农村的又一个大手笔力作。乘着政策的大好东风,发展陇中农村经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陇中地区经济条件落后,内生动力输入不强,发展过程就与其他已经发展起来的地域截然不同,不能生搬硬套其他地方的发展模式,应该探索适合本地发展模式。陇中农村发展需要解决以下三个“不到位”的问题。
一、“人才”保障不到位的问题。 陇中地区大部分地方已经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发展产业环境优越。但是经济依旧相对落后,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严重阻碍农村产业的发展。就以我出生镇为例,全镇总人口不超过1万人,常住人口不足5千人,而在常住人口中大部分为老年人和18岁以下少年儿童,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家中的大部分为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受当时大环境影响基本没有上学学习的经历,发展产业经济的意识不强且他们都已年老体弱。人才是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充足的发展原动力如何发展经济。青壮年劳动力守住乡愁、守住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守住农村发展的根基--土地,成为了农村发展的关键、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的支撑。那么,如何留住青壮年了?产业的支撑是不可或缺的选项,只有兴旺的产业,他们才能放心地留在农村发展。但是支柱产业的选择、技术服务的保障、农产品的销售都是困扰其发展的因素。如何破解难题,就需要乡村振兴政策层面的扶持。
其实,留住乡村原有青壮年、吸引具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回乡发展产业,都需要政策层面的保障。农村原有青壮年不愿留在生养自己的农村,而是将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乡外出务工,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不得已。农村的小产业只能保障粮食、土豆等食用物品,而能实现经济发展的小产业很少,迫于经济压力只能外出务工。说真话,现在农村青壮年(包括学习过专业知识的年轻干部)都没有实用的专业技术,比如:养殖业需要对所养殖的禽类、畜类相当了解才能搞好产业。而现在农村基本都是老年人,他们大部分人都没有文化知识,怎么能搞好大规模的产业。农村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青壮年加入,留住原有的、吸引外出的人回乡创业为最佳途径。
二、“政策”倾斜不到位的问题。为了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养殖业、种植业、“五小产业”的投放主要为累积的历年脱贫户。他们大部分是分散经营,难成规模养殖的气候。而农村产业的兴旺发展需要一大批规模经营户为基石,这就需要政策层面倾斜于规模经营户的扶持。就如我们相邻县一个镇上有一位大学生回乡创业,他的经历真切地突显出政策帮扶的重要性。他是一位某地农业大学的学生,毕业之后未参加省上组织的就业考试而是应聘去陕西一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一干就是五年。光阴的流逝带走了一位年轻大学生姣好的容颜,但是五年时间充实了自己养殖方面的专业知识。精准扶贫政策接近尾声,他毅然决然地辞去高薪的工作回到自己的家乡创办养殖业合作社。从最初的家人不理解、矛盾纠纷不断到现在家人的认可、从开始的金融贷款很难到现在的大力支持,他感受到来自旁人的冷眼。不放弃不服输的性格决定了今日的成功。作为一个在养殖领域内发展的有志青年,我们根本感受不到他的高傲。他将去过自己养殖场的分散养殖户拉进微信群,任何一个人提出的关于养殖方面的疑问,他都认真地回答。他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也带动当地养殖业的发展,技术、销售等方面都给予父老乡亲援助。产业发展迅速,政策保障到位。最先起步的创业者将学习到的养殖知识、经验传输给分散经营者,大力倡导分散经营成果应该更加显著。因为分散经营户对于产业的发展、市场运作等都没有系统的概念。他们只是保证自己的小产业发展而已,没有带动发展一批的思维意识。
培养农业农村发展致富带头人,势在必行。吸引一批具有开放思维的青壮年投入家乡产业发展,重点在政策的扶持。乡愁、家乡父老的殷切希望成为了他们发展产业的原动力。
三、市场“运作”不到位的问题。市场是一把无形之手,紧紧攥住着农村产业市场。即使丰收之年,农产品也销售不出令人满意的价格。市场发展之势,还是人为操纵市场,值得商榷。近年来,随着产业扶贫政策的大力推进,农村有一部分思想先进的人已经意识到农村产业发展的大好前景,但是农产品上市低廉的价格就把凉水灌了一顶,因为农产品价格根本上不去。主要的原因为农产品需求很大,而市场的占有率太低。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唯一途径为本地此前占有市场位置的经营户。价格的高低主要由少数的经营户控制,农产品销售不出理想的价格。增加农产品输出的方式,有利于农村产业的发展。发展订单农业、订单销售产品,或者新媒体网络销售终端的运营,都可以为农产品寻求到出路。既能增加农户收入,还能形成品牌效应占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