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鼹鼠有一个朋友叫河鼠,鼹鼠跟河鼠在一起的感受是“感到几乎无法做自己”
“他宁愿河鼠不要总这么能干,能允许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尝试,哪怕做错了也没关系。”
鼹鼠在乌云阴沉的一天去到朋友蛤蟆的家,蛤蟆住在庄园里,鼹鼠见到蛤蟆的时候,发现蛤蟆的状态不太好。
“蛤蟆一向是大家的开心果,一点儿小事就容易兴奋,如今怎么就把自己弄成了这副可怜巴巴的样子?”
鼹鼠回家跟好朋友河鼠说起蛤蟆的情况,河鼠提议让蛤蟆去看心理医生,在去往蛤蟆家的路上,另一个好朋友獾加入了他们的行动。
蛤蟆在朋友们的强烈要求下,开启了心理咨询之路。
蛤蟆的第一次咨询并不顺利,从开始的被动状态到结束时的对咨询有所期待,第一次的咨询让他学到一个道理“必须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i自己才能完成”
第二次咨询,蛤蟆对咨询师獾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感觉自己好像没什么价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
经过多次的心理咨询,蛤蟆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咨询中獾跟蛤蟆讲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模式,有的是父母模式,有的是孩子模式,还有的就是成人模式。
在不同的心理模式下,每个人的性格特征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自己也可能在不同的时期呈现不同的心理模式,我们在生活中更多的要去关注自己的感觉,从感觉入手去觉察我们的真实需求,理性的看待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