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一个朋友问我:我每周看很多书和课程,但是时间长了却感觉却没有多大的认知上的进步和改变,为什么会这样?怎么解决?
这其实是个共性问题,我们试着讨论和剖析一下。
一 阿里阿德涅的线团
有个希腊神话故事:忒修斯(Theseus)受命去克里特岛上杀牛头怪。用利剑杀死牛头怪不难,但他还要面对一个巨大的挑战:牛头怪在迷宫里,当他杀了牛头怪之后,自己就会被困在迷宫里永远走不出来。
忒修斯执行任务之前碰到了一个好心的姑娘阿里阿德涅(Ariadne),并且送给了他两样东西:一把利剑和一个线团。
忒修斯在进入迷宫之前,先把线系在门口的柱子上,然后带着线团和利剑才进到迷宫里,顺利地杀死了牛头怪。最后,他沿着线团,成功从迷宫里走了出来。
阿里阿德涅的线团告诉我们:在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那些看似辅助性、帮衬性的工具和手段,往往又是决定性的。这个道理对于我们提升自己的认知同样重要。
在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希望凭借我们高度优化的认知就可以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问题,事实上,问题不是那么简单。如果你只盯着这个任务和手中的所谓“利器”的话,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或者在解决问题之后会发现,你身陷到一种更大的麻烦甚至是灭顶之灾当中。
二 认知是什么?
《稀缺》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叫凯西的女生立志要报考医学院做医生。在美国学医很热门,竞争也非常激烈,所以凯西总是最大限度地压榨自己的时间,让自己陷入到一种极度忙碌的状态,甚至刷牙、洗脸、上厕所都让她产生一种愧疚。她习惯吃快餐,脏衣服随手乱扔,认为与别人的交流都是浪费时间。凯西所有的时间都在做一件事:如何尽可能地争取更多时间。但不幸的是,或者说“出人意料又在意料当中”的是,凯西一直在浪费时间:她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找东西,这些东西又找不到,她会对自己发火,认为“百事缠身,诸事不顺”。
仔细想想这个场景,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当你觉得没必要把时间、精力和注意力用于那些琐碎细小的事情上,这种随手放置的习惯其实有一定的合理性。吴伯凡把这种具有临时合理性的行为称为“短期行为”。
而众多的短期行为累计在一起,就造就了混沌与无序。
世界是一个不断墒增的过程。信息一样也是墒增的过程,想想我们每天获取的知识,学到的东西,经验。是否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们归类,整理,加工,再调用?如果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知识是很难形成有效认知的。
这种学习,不仅低效,而且还会长时间的挫败自己的信心。
认知不是装载知识,而是在面对某种场景的时候,迅速地找到出路、答案和方案的能力,是尽可能随时找到你的“阿里阿德涅线团。它是在一个好像包含着无数路径,其实都是死胡同和无限循环的伪路径中,给你提供一个真正有效的路径和线索,让你找到真相和出路。
认知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收集,而是将信息加工成能够快速准确提取使用解决问题的工具的过程它包括:收集,加工,搜索这三个部分。缺少哪一部分,斗不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而我们很多人通常只认为简单的收集,就能拥有不凡的认知,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概念。
三 别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乱放东西本意是为了节省不必要被浪费的时间,结果却往往容易造成整体的效率低下。
这个道理可以引申到其他很多方面:
你是否也给自己安排过非常满的行程或者某些计划? 计划不能完成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安排的太紧,时间安排得越紧,一个环节出岔子以后造成的麻烦就越大,事与事之间越没有合理的弹性空间,就越容易导致全盘的计划得从新再来。
紧迫会导致“管窥效应”,会使人忽略很多事情的细节。凡事都最求卓越,做到精致,不一定对整体有利。
在一个复杂世界里,整体的状态并不是由局部的简单叠加形成。我们经常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
四 如何破局
解决办法是,你要有点体系思维。
大脑对碎片信息—结构化认知的处理过程其实和我们的身体是一样的,身体是通过摄入食物来进行输入,但它不是一个食品仓库,而是对食品进行深度加工,并且将能量转换成身体的各种机能的过程。
对于碎片知识,你首先要进行加工。加工的过程就是链接的过程:比如写作,再输出,调取人生的其他经验进行链接。再比如将知识带入到实践中去检验,打磨,碰撞,形成新的认知。
知识——认知。这是一个体系,是一个从点到面的过程,切勿陷入只是存储,不输出的陷阱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