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到4月15日,我参加了帅小冰第8期读书营活动。一直对阅读和写作感兴趣。只是阅读和写作一直只限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兴趣来时就读,就写;兴趣减退时,疲倦时,就放下书,撂下笔。定下了很好的目标,却总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所以参加了这次读书营,让自己在一个有约束、有督促、有同侪的氛围中学习。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
参加这个学习营,总地来说,我收获了一份忙碌中的充实、一份学习新知、扩展眼界的愉悦,还有认识更多爱书的朋友的开心。十分感恩这已经过去的30天时间,心中也期待自身在读书、写作的路途中,见识到更多的精彩,并完成更多由生涩到成熟的蜕变!
(一)第一阶段:阅读
在第一阶段,学习了5种不同的阅读法:
倍速阅读法—关键在于快速。去掉声读、减少眼球聚焦频率、抓关键词是有用措施。
苹果阅读法—关键在于带着问题去阅读,一次只解锁一个问题,与此问题相关的答案才是阅读要摘取的“苹果”。
卡片阅读法—有效地积累素材。积累时对素材进行分类(智、慧、聪、明四个维度);每天都进行积累,聚少成多。
主题阅读法—AI式学习实现知识管理。实战是写书单;分有用、有料、有趣型三类;书目不要超过5条,各创作分3~5个模块,呈信息流结构;采用文案金句或私密沟通式来写。
费曼阅读法—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厚的阅读方法,是解决专业问题的利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创始人费曼的学习理论。
随着5种阅读方法一个一个地解锁,综合度在逐渐地增强,难度也在加大,变得越来越有挑战性。倍速阅读和苹果阅读,分别侧重读书的快速和高效;卡片阅读法,则是一种集腋成裘的素材积累方法;主题阅读法,是针对某一个主题进行不同方位和层次的阅读;到了费曼阅读法,仿佛都没有什么具体的技法了,简直是近于心法一般。
我最先有一点疑虑,就是担心阅读如果求快,会不会影响阅读效果,甚至偏离读书的初衷。后来这样的疑虑一点一点消散,知道这样的担心完全没有必要。5种方法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实际上,可以根据书籍类型和阅读目的,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而且可以灵活地进行搭配组合。此外,第四天时,我听到小冰老师的两句话尤其觉得精辟、深刻。就是选书时有两种维度,一个是务虚的,一个是务实的。读务实之书是有用的,而读“无用”之书更是贯穿一生的。
刚开始,我练习阅读时,觉得有些枯燥而且辛苦。不过,后来却越来越感觉到一份快乐。尤其是写书单,觉得十分新鲜和有趣。大致确定一个主题,然后键入关键词查书,再根据豆瓣分数筛选,把符合条件的书集中起来,再分别写推荐语,组合成一个主题书单。而最终完成时,居然有一份小小的成就感。还有早前,我给自己准备了摘录本,最近的一次摘录却还停留在两个月前,但是卡片阅读法让我的内心燃起热情,我想这个基本上空白的本本,以后会一天天增多摘录于其上的美文、慧言和明理。
(二)第二阶段:写作
写作阶段的课程共有三大块内容。
第一大块是创作骨架,由回归写作初心、纳博科夫卡片法积累顶尖素材、建立创作回路三部分内容组成。
初心是所有结果的起点。回归到写作的初心,自己到底为何提笔写作?自己对写作制定的目标合理吗?低首思索,通过写作梳理内心、安顿自我,用我手写我心,写作就可以是一件有意义、值得付出的事情。采用纳博科夫卡片法进行素材的积累,不在量,而在一点一滴的坚持,积微者速成。
积累不够、写出来比较套路、不满意自己的作品,这些创作中常见的问题,解决答案就在于思维世界。“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理解”。对读过的书、学过的内容,只有通过写出输出,才能真正加以理解。因此,要主动搜集优质信息,优化思考和行为模式,即建立创作回路,它包括三个环节:能写一张卡片、知道如何写出、别再忘记。
第二大块是创作肌理,包括注入传统文化、写故事和建立风格三部分内容。
写作需要提升文气。行之有效的办法是研读古典文学,用费曼读书法反复读,读经典和名著,读顶尖的文学作品。同时,可以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来消化和理解古典作品,如可以借鉴的有民国大师木心《文学回忆录》、当代作家蒋勋《蒋勋说唐诗》、《蒋勋说文学》等。
故事是传播的第一法则。英雄之旅是可以借鉴的一种写作模板。它包括启程、启蒙、归来三个阶段,细分12个步骤。采用这一种模板来写作,无论是励志、还是情怀、专业的主题都适用,在文章、人生和创作产品中都可以运用。
为什么大师的作品能打动人?为什么经典常读常新?一流作品的风格使然。风格能吸引读者对作品深层次的关注,一流的文学作品都有自身独特的风格,像王小波的散文,语言风格是直白、俏皮,毛泽东是磅礴大气,汪国真则是比较
第三大块是创作实战,包括撰写书评、分销文案和精读文章三部分内容。
写书评,在写法上可通过写作轮盘精密计算创作环节,六个环节可从任意一个开始。写书评除了包括有价值、有用、有趣的信息外,需要清晰地表明书评人的态度。分销文案的撰写,要使所写的文章能真正打动用户,这需要掌握心理学原理,能将六大影响力原则巧妙加以运用。精读文章是精读多本书后写出的原创美文。写精读文章不要用清单体写作,清单体是信息截面,能让大脑感觉愉悦的是信息流。精读文章还要用重密度的写法,不要写成白开水一样的文章。
对写作版块的学习,感觉到了课程高密度的特点。在创作回路的建立上,我似乎还是没有特别找到感觉一般。看来还需要更多对标写得好的小伙伴,坚持写下去。在写作方式上,收获一个比较大的提醒,那就是不要一边写一边改,应该是一口气写下去,完成初稿后再细致修改。
写出好的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课程的学习给予我很多的启发,亦会是我以后写作中的常用指南。
(三)第三阶段:产品
进到这一阶段,说实话,里面的内容离我似乎有些遥远。但是,虽然是新的、我所不熟悉的的东西,却又有吸引我的地方。无论做什么,不都是从陌生到熟悉,从不会到会吗?有时,也要放下对自我的设限,不要觉得自己不适合,不要觉得自己做不好。去学、去做,就好了。
产品版块的前半部分主要学习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张蓝图:如何成长为一名读书类产品经理;两个实战:听书稿和拆书稿的撰写;一个案例:20个职业读书人组队创建一门书单课。
1、一张蓝图。
成长为读书类产品经理,造一款属于自己的产品。创造欲实际上人人都有,是人的天性之一。读书以后,把自己阅读的内容,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转换为易于为他人所接受的形式,这就是读书类产品的创作。其间蕴藏着书籍自身的精华与内涵,也凝结着读书人的思考与二次创作的心血。
具体结合四个成长阶梯,来进行自我分析和梳理。
(1)定义自己的IP使命。我如果做一名读书类产品经理,心理健康类(强迫症、神经症、抑郁症、不同群体的心理自助知识)读书产品,也许是可以努力的方向。因为我有这方面的兴趣,也切实有过一些心理方面的挣扎与重返健康的经历,也有想帮助有相似心理疾患的人重获健康的想法。
(2)梳理自身的核心优势,等待技术爆炸的机会。我的核心优势在于有过切身经历,经历让人领悟一些东西,这是仅仅阅读书本所不能企及的。不过仅有经历并不够,还需要理论来佐证、归纳、引导,才能更有好地发挥作用。我没有任何心理方面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这一块相对薄弱,需要在后面大量阅读这一领域的书籍。
(3)悟道。什么样的产品是有真正的生命力,能受到用户认可的。我想,那些传递正能量、鼓励人、激发人自强不息、不断追求进步和卓越,或者能给人带来真实的益处,如心理的健康、生活的便捷、自身技能的提升,等等,才是值得投诸目光的选题。我的选题是心理健康方面,属于这样的范畴,是潜在的价值开发地。
(4)造物。涉及到实战,就需要运用所学习的武器——“进步回路”和“高频回顾”。自己要真正理解,才能创作出来;要清楚战略,“战什么,略什么”;选题需要垂直,内容要丰富翔实。选题非常重要,被喻为桃花源的山之小口,只有选对了题,才可能进入那别有洞天的世界。具体来说,要么比已有的同类产品更好,要么是选题独辟蹊径;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和护城河;要了解市面上的产品形态,了解行业,并考虑用户基数。
2、两个实战。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说的就分别是听书稿和拆书稿。听书稿和拆书稿,是两个既相似又截然不同的读书类产品。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使用自然语言进行创作。
不同点在于,拆书稿将书拆成5~10个部分,每一部分1000~3000字,各有一个小主题;其目的是帮助激发读者的兴趣,带领读者场景化地完成一次线上学习。听书稿则是写出一篇5000~10000字的文章,主要是讲清楚一本书的核心内容,并且讲得有意思,让人爱听。它摘取的是书的精华,能够帮助听众在短的时间内通过听书,就获知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形式上比较,如果拆书稿是电视连续剧,听书稿就是电影;如果拆书稿像是一地的全景点游,听书稿就是精华游,“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些比喻很形象且有趣,很喜欢这样的比喻和比较。
3、一个案例。
以一门书单课为例,了解了如何在线上通过直接的分工组合,完成一门书单课的创作。书单课是听书稿与主题书单的加和。创作这一产品的心法在于:“极致的简洁源于隐藏的精密”。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20名职业读书人组成一支战队,最后交出一份夺人眼球的作品,让人看到了制作读书类产品的真实可行性。除了各自的分工,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课程因此强调链接,和老师、和课程、和自己、和班委、和同侪、和外部,都进行链接,而不要闭门造车,单打独斗。这是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十分好的鼓励与提醒。在集体的环境和氛围中去读书、写作、创作产品,才是可能走得更稳、更远的。
产品版块的后半部分,包括往期优秀学员读书类课程的网上观摩、线下读书会和线上读书会的创立设想,以及柔与韧读书会的创立过程。
第一,往期优秀学员的读书类课程作品,让我看到了只要有信心,并根据一定的创作模式去探索、将所学到的付诸于实践,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在课程制作中,选题要精准、垂直,需要具备用户思维,精准地对准特定的用户,明确课程特定的作用。
第二,读书会对我而言是一个比较新鲜的名词。不过,学习完课程,对如何组建线下和线上的读书会,也有了一些概念。如果真正实践的话,计划建立一个“成长读书会”。建立同名微信公众号和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发布与成长主题相关的深度阅读文章;同时以主题书单的形式介绍新书,并发布线下的读书会信息和活动实况。微信群以会员的线上交流、分享讨论为主。线上和线下的读书会,将形成互相支撑、互相补充的关系。
第三,“至美莫过于柔,至强莫过于韧”,“柔与韧”读书会是一个女性主题的读书会,是以女性为主的学习型组织。读书会的定位是以众创的模式丰富一种姿态和精神;愿景是帮助到更多具备柔韧特质的女性,打破观念束缚和局限,用双手创造,变得精神独立,物质充盈。“柔与韧”的Slogan是“书山有路,柔韧前行”,我对这个口号十分喜爱。
小结
通过线上的学习,了解到线上读书产品的各种形式,学到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行业知识和信息。而且在学习期间,通过每天的作业、打卡,养成吸收、消化课程内容并按时做作业的习惯。用课程里的一句话,确实是“凡我不能理解的,我就不能创造”。这种形式,也是对微习惯的一种培养;“积微者速成”,也成为我喜欢的励志名言。
完成了一周一书的阅读计划。开始了写作积累。将读到的好文好句摘抄到笔记本上,并计划每天至少摘抄一条,也至少写作一张300字以上的卡片,而且真正养成习惯。目前已经在坚持中。希望自己不但知道“积微者速成”的道理,也能够是真正加以践行的人。
丰富详实的高密度内容、严格又有弹性的课程组织形式,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强烈感受得到的,十分高兴能接触这一门课,和在其中所学到的知识和道理。
虽然学习营已近尾声,但学习和创作并不会结束。相信在以后的时光,参加这个学习营的经历,会成为我工作和生活的助力器和加油站。感谢拥有这样的在线学习经历!感谢课程的主讲小冰老师和各位班委,正是他/她们的付出和用心,使得这一堂30天的课程,让人在这个疫情阴影笼罩的季节,却收获了许多来自于读书的充实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