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成了媒体关注的人物
01 第一次上镜
大概在志雄二十五、六岁的时候,湖南电视台有个《乡村发现》栏目,专门宣传报道乡村里发生的故事,志雄也试着写了一篇,没想到还被录用了。
文章题目他已不记得了,大概内容就是他要娶个老婆,包一个农场,或者干点别的什么,自己在家创业。这也是成年后他对自己未来的设想。
那时他家里还没有电视机,没看到节目播出,有一天,村长兴奋的告诉他:
“昨晚你上电视了,你写的文章昨晚电视台播出了,是那个《乡村发现》把你的文章在节目中读了一遍。”村长并不知道那是志雄的一份征婚启事。
志雄第一次上镜是在2010年的重阳节。
节前的一天,他在家里一边做扫把一边听收音机,当听到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潇湘之声说,今年的重阳节,怡清源茶叶赞助在岳麓山搞活动,向社会征集100个孝子,要求参加活动的100个孝子背着父母爬一次岳麓山。
同时要求参加活动的孝子都要讲一讲自己跟父母是怎么相处、自己又是怎么孝顺父母的故事。
听完广播之后,志雄就打电话,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家里的情况,然后就报了名。
9月9日上午,他就和妈妈一起去了。为了方便爬山,他还特意穿了一双解放鞋。
那天岳麓山挺热闹,到处都是人,下午三点,参加活动的孝子们和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都在山下的东方红广场集合。
志雄和妈妈来到广场的时候,前面已经站了许多人,他们娘俩只能排在后面。
大概是开始爬山的指令已经发出,前面的人已经开始向前移动,志雄眼睛看不见,妈妈耳朵不好听不见,妈妈突然看见前面的人都在往山上跑,就对他说:
“他们都在往前面走呢,我们要不要走啊?”
“走!”说完他就赶紧背着妈妈往山上跑。可能是因为娘俩比较特别吧,刚跑到山顶上指定的地方就被记者发现了。
他穿着蓝色的上衣、黑色的长裤,妈妈穿一身普通农村老人服装,人们看着一个一米八零,四十多岁的高个盲人背着一个农村老太太爬山,跑得还比别人快,在大多穿着时髦服装参加活动的人群中,非常的显眼。
记者拉住志雄说:
“哎呀,刚才人太多了,没有拍到你们的镜头,请你们走回坡下面去一点,让我们补拍一下好吗?”
志雄回答说:“好的。”
志雄和妈妈向山下走了几百米,接着背着妈妈又往上爬。记者扛着摄像机跟在他们后面拍。
志雄还是跑得很快,记者跟不上。于是对志雄说道:
“你慢点呀,你怎么这么有劲呢?你这样爬山不累吗?还背着一个人,你慢一点吧。”然后他才将脚步放慢了一些。
爬到指定地点,还没等他把妈妈放下来,就有十几个话筒对准了他们娘俩。
“你从哪里来的?叫什么名字?你家里什么情况?”不停的问这问那,他和妈妈从未见过如此场面,非常的兴奋,妈妈不说话,只是一脸的幸福,微笑着听记者的提问和儿子的回答。
志雄在学生时代曾经参加过演讲比赛,算是见过世面的人了,因此能不慌不忙的回答问题。
志雄从家里出发前,还在口袋里装了几只粉笔,看来他猜到记者会采访他,提前做了准备。
回答完记者们的提问,他拿出粉笔,在水泥地上即兴写了一首诗:
《背母亲登岳麓山》
昔登岳麓少年狂,
今登岳麓眼茫茫。
舐犊跪乳人皆叹,
母聋儿瞽两相扶。
红叶林中幽草绿,
青松崖畔菊花黄。
山路艰难从容上,
云峰一笑对潇湘。
02 被多家媒体关注
回到家后,志雄把爬岳麓山被记者采访的事告诉了他的高中语文老师,也是他的好朋友唐佳丽。
唐老师很快来到了志雄家里,听他讲述这次经历。在他家里,唐老师还看到了志雄家里大门上的一副特别的对联,对联是直接用粉笔写在门方上的。内容是:
上联:小饮三杯真醉不如假醉糊涂难得;
下联:长存一柄房净更兼心净清爽可求。
横批:大发栗柿
志雄自己为这幅对联作了注解:
“上联:我弟弟是酿酒的,跟我外公学的,家传五代了。家有正宗谷酒及青梅保健酒出售。做生意要负责任,替客人着想,劝人不要饮酒过度,也不要烦事太较真。
下联:我是做扫把的有十几年了,做了几万个了,又在自学心理学,前者用来扫除房屋中的有形垃圾,后者用来扫除人心中的情绪垃圾。一柄者,可以是一把扫帚,也可以是一柄慧剑,纤尘不染,自然无有困扰,清清爽爽了。
横批:我家有果园一座,种植板栗和柿子等为主。“栗柿”与“利市”谐音双关,祈求丰收之意。这一年柿子果然大获丰收,并且在众多新闻媒体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卖得很好。人生也从此走出低谷,越来越顺利了。”
他感叹道:
“苍天不负苦心人啊。我的职业与期盼与人生态度,全概括于此联之中矣。”
唐老师回去以后立即写了一篇文章《长沙惊现比保尔还坚强的扫把哥》2011年5月27日发表在了《天涯社区》。
此文发出后,国内许多媒体蜂拥而至,纷纷上门采访,现在你只要上网去搜“盲人张志雄”就能搜到从地方到中央好多家电视台,网络平台有关张志雄的节目和报道,还有报刊杂志有关他的文章。盲人“扫把哥”从此成了网络达人。大家都在赞扬他。
最高兴的是他的母亲,她的盲人儿子给她长了脸,不管多辛苦,这辈子能有这样一个儿子,她感觉值了。
2021年03月13日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