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5.宠爱自己——溺爱的心理真相
我不知道什么才算真正的溺爱,但是在我看来,很多父母都只对孩子的某一方面表现出很严格,对另一方面表现得很纵容,他们心中有一定的评价标准,这方面的纵容在我眼里就是一定程度的溺爱。但我也知道,对孩子是不可能要求十全十美的,毕竟人无完人,我们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人。
比如说父母紧抓孩子的学习,孩子学习成绩好,他们不管孩子的对外礼仪,孩子在对待客人的时候会表现得没大没小,这些应该是可以包容的吧,所以父母就没有太过关注这些事情了。
溺爱源自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
有些父母大概是觉得孩子只需要在某一方面优秀就够了,为了让孩子能够开心成长,只能够在另一方面尽自己所能来补偿孩子,无条件纵容孩子。他们在溺爱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满足自己的“内在小孩”。
溺爱有两种:包办型的溺爱和纵容型的溺爱。
包办型溺爱的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动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们不鼓励甚至不喜欢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纵容型溺爱的父母,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管多么小、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们都会拿出全部力气去满足。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父母千万不要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包办型溺爱和纵容型溺爱都是不可取的。
溺爱常常是强加,也即父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头上,并将之视为爱。
溺爱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认识自己,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结果就是,他们迷失了自己。
6.溺爱=过度地阻碍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一、挫折商低,一旦遭遇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二、躲在家中后,他们的脾气很大,很容易对着父母发脾气,严重的还会对父母拳脚相加。
看不得孩子受苦,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因为自己的童年比较苦,对此很不甘心,他们不想让自己“内在的小孩”吃苦。但是正是这种不让孩子吃苦,会让孩子失去了独立的能力,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下去。
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父母又恨父母。他们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只能够依赖父母,但是他们看到别人那么优秀那么独立,就会恨父母不去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恨父母让自己对人生失去了控制权。
父母可以替他交朋友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学习吗?不可以!父母可以替他恋爱吗?更不可以!
溺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对孩子溺爱,亦或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还不如着力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让幼小的孩子独自探索,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这时,在大人看来,孩子的天地很小,但在孩子看来,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