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视觉课程依然讲得多,练得少。
一旦练习,就玩大的。
特别想说说上午的图形联想法。
从一个圆形开始,结束于一个正方形。
中间历经15个图样,下一个图样与上一个图样既要有逻辑关系,又要跳跃。
不允许说故事,不允许说故事,不允许说故事。
不说故事的梗与昨日的故事结构截然相反。
一样有时间限制。
实话说,收到这个任务有点懵。
知道开头知道结尾,无法掌控的中部。
选择从自己擅长的部分开始。
先通过词组联想,理出线路之后,再用画面呈现。
有意思的是原以为通过文字已经理的很清楚了,结果在画的时候发现其实有些部分其实并不恰当,有些图形之间无法反馈逻辑,再行调整。
集体展示的时候,有三个部分给自己印象深刻。
难以摆脱惯性思维
很多人掉进了说故事的坑。
即使在开始画之前再三强调不要说故事。
就像小时候审题不清楚,答案写得再花团锦簇,路径是错的也是徒劳;
也像生活中难以摆脱的惯性思维,很多时候都在无觉知的做事情。
跟随惯性生活,已成常态。
回到自我认同
现场有7个孩子跟着学习,大概四五年级的样子。
其中有一个孩子,身有残疾,走起路来一瘸一拐。
公示作品,大家都讲完了要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他的妈妈大声说:
“等一下,还有一个作品要交。”
放在摄像头之下的是撕碎成几片的作品。
他斜着头,眼睛向下并不正视大家。
我在想,对作品不满意到损毁,但最后还是决定由妈妈交上去,即便是毁损的模样也要呈现给集体看,是带着多少渴望想被看见被肯定?
他又经历了怎样的内在挣扎,过了自己这一关?
心猝然一酸。
孩子,不光是你,即便已长成人的我们,也在经历自我批评与自我接纳,这几乎是一生的功课。
孩子,你的勇气真的很了不起。
公示结束之后的鼓掌,我巴掌拍的最响。
有的......有的......
托这个孩子的福,仔细观察他的作品与我们的作品。
不是所有的图样都画的不好,而是有的图样画的神来一笔,有的画的普通,而有的很牵强。
当只聚焦于画的牵强时,会给自己贴一个“我不会画、画的好烂”的标签;
当只聚焦于画的普通时,会给自己归到不好不坏的范畴;
当只聚焦于神来一笔,沉浸在“我好有创造力”的念头里。
不是停留在某一处,而是用全局的眼光去看待,有时这样,有时那样。
也像我们的人生,有时顺途,有时逆境,都是生活中的一阶段。
不断变化的曲线,去经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