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某q群发生了一个小冲突。我认为这个冲突刚好诠释了当下社交平台交流的特征——言论轻率却无需负责!
社交平台中的个体因匿名且交流随时发生而削弱了距离感,空间距离的削弱带来的是精神距离的削弱,没有了距离就没有了体面,也就失去了尊重和敬意,而这使言论轻率成为可能……
事件是这样的:
下午,群内成员们在某位成员(一名医生)引领下正在热烈的聊着关于健康的话题,谈论着各种医学指标的正常与非正常,以及用药、饮食等等。
突然某位成员“A”@另一位“W”说:“你平时吃药太多了,我看你经常吃一些药物保健品,虽然报销,可是真的不建议”,W没理他。他继续:“不要为了贪便宜,能报销,乱吃保健品”,再继续:“我看王爷吃的很多是中成药,还有很多西药,有很多根本没必要,就为了能报销”。
W回复他“拉倒吧,你根本就不知道咋回事”,不吃药,没准哪天栓住了”。
A:“估计要是不能报销,王爷不会自费买那些药,所以说,福中有祸,祸中有福“”。
W:可闭嘴吧。
A:“我身边很多这样的人,开药的时候,各种药都开开,一些可吃可不吃的药,报销的也开了吃。忠言逆耳。不要听见实话。就恼羞成怒,听不出好赖话”。
……接下来争执升级……
A认为自己是善意的,W认为他是瞎说话,让他闭嘴,让他gun。
A始终认为自己是善意的,且喋喋不休的诉说着自己的善意……
我的结论——A的发言不能判定为“善意”。它不能证明是客观观点,带着明显的主观臆测和价值判断。其次,这个瞬间的持续的冲动性发言伤害了W的自尊,在A的眼里,对方是因为可报销而胡乱吃药的人。
首先善意提醒别人,一句话就可:是药三分毒,尽量遵医嘱。
其次,A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主观臆测别人,因为过往了解到W买药能报销,就认为W是因为能报销所以才吃药。这犯了价值判断的错,一个人说的每一句话,就是一个判断,任何判断都需要有衡量的标准,而A的衡量标准就是:①他身边的人是这样的;②W买药能报销。
这样的妄断极大的伤害了对方的尊严。在一个群成员2958人、在线人数能达到2000人、日常活跃度接近7、8百人的扣扣群,你下结论别人吃药是因为能报销!这严重的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你无故伤害别人的自尊,还能怪别人为什么生气吗?!你有思考过,你的言论是否过于轻率?是什么让你言论如此轻率?是什么让你瞬间引发持续性冲动性言论?且无需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呢?
这样的妄下断言,也可以说是一种暴力,而语言暴力在一种无敬意的、言行草率的社交平台交流文化中成为可能……
数字化交流和网络社交平台占领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对数字媒体趋之若鹜,它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感知、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思维,甚至我们的生活。如今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却不能对痴迷的结果做出全面的判断,数字化时代的纷繁现象,需要我们具备一点哲学思维。
哲学思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们应该保持好奇的天性,探寻一切事物的真相。
一个具备哲学思维的人思想上是开放的,能接受别人的观点,当自己的思想、观点遭遇质疑时能反思自己,这样的人思想是具有张力的,且具有包容性。
一个具备哲学思维的人思维是具备批判性的,在哲学层面,世界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凡事不要想当然,而是要多问“为什么?”“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人,是能把事情想清楚、弄明白的人,能够化解冲突、做出正确选择的人。
一个具备哲学思维的人思考是有逻辑的,你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有逻辑,且要具备清晰性,表达清楚是你的义务,你的交流对象没有义务理解你,让对方理解你的观点是你的责任。而不是频繁的反复的去说“我是这个意思,我不是那个意思,你没明白我的意思……”,表达清楚自己可以减少误会,改善沟通效果,且能清晰明白的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检查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一个人不必争取所有人的认同,但至少要了解自己在说什么以及为何这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