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公司里面试新同事,大多是电话进行。在看不到人的时候,声音、语调、结构的表达方式特别重要。看不到是优点也是缺点。优点就像中国好声音一样,你不会被他的外在影响,专注在表达上,感觉不错就按钮转身。缺点也是一样明显,因为没有肢体语言,少了很多可能的互动。
说话是一种最简单又充满心机的艺术。我们天天都得说话,有些人说的话你容易听,也容易感同身受。有些人的话分分钟让你想撕他,不只撕嘴,还想撕烂他的脸。同样是演讲,乔布斯的人格魅力宣传大于产品提供的功能。
最近阅读的「好好说话」中,五维分类很精辟。对于权力流动与说话关系做了一个分类。恰恰是我们在说话时必须意识到的:场景、对象、目的。说话虽然简单,但弄错了场景,搞错了目的,用错了方法,不仅没有达到期望,还可能从此被拒绝往来。
本书的架构从常犯错误开始,接著给实际案例及建议技巧,是颇为实用的操作手册。其实说话就是心理学,只是平时说话太容易,说错话也很常见。当真正要严肃说话时就会经常犯错或不合时宜。
有些人用直率、没有心机来形容自己,我觉得说话得看场合和对象,对于没有影响的不需要多费心思,对于职场、家庭、关系的建立和维持,说什么话、怎么说话往往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书中建议说话前的四个流程:倾听-判断-思考-表达,做为开口之前的梳理很有帮助。听的时候,不要急著表达,理性判断当前状况,再进一步思考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沟通是说话的高级行为,权力在双方的流动, 当有目的的时候就不再只是说话,而是想要完成什么。书中举了很多不同角度的例子,拒绝对方和传递坏消息可能是比较棘手的部分。例如当朋友借钱时,该如何回应。传递坏消息时,应该保有善意不是歉意。
人际冲突时,重要的是意识到对于事情认知,有不同版本的存在。当我们试图沟通,了解语言,了解背景是使权力能顺利流动的关键,当文化不同即使说著相同语言,也达不到沟通目的。就像常看一些外国片对于幽默片段不能理解。幽默是踩在文化上的香蕉皮,能带来意外地会心一笑。重点是,说和听的人有没有同时踩到。
我们公司有一门有意思的内部课程,叫文化察觉。在多国员工组成的工作环境下,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可能是团体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当我们开始尊重和认识对方,不只是从他的言行举止,而是深层的文化影响,更容易与他站在同一个角度上思考。
英文中有一句话是: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 是指设身处地为别人著想。如果不是为了沟通达到目的,为什么要穿别人的臭鞋子?但这句话告诉你,如果你想真的了解对方,直接穿他的鞋子最能感受。
说话的历史可能没有像这个时代这么重要又轻率。可以轻而易举与世界各地的人联系,可以匿名在网路上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以透过各种装置与看不见的人说话。我们不用身在现场,也能透过语言表达立场。
万维纲最近的一篇文章说到讲故事的能力,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想要说服别人,必须得提供三个东西:逻辑、信用和情感。
1.逻辑(Logos):理论推理和证据支持。好的说词必须有强而有力的论点,并遵循一定的逻辑。换句来说,要使对方觉得很有道理。
2.信用(Ethos):包含了名声、专业度、可信度以及权威等等。
3.情感(Pathos):感情和同理心。要达到链接情感的目的,必须建立适合的情境来传达讯息,且不时注意到「对方」的情绪状态。
在这三种之中,情感连结常常是最有力量的部分。故事容易触动人心,引起共鸣。想想我们是不是经常会被小说故事、电影情节、甚至新闻报导中的情感部分所打动。因为它使我们想起了自己。这个说故事的能力被风险投资人建议为需要掌握的技能。想要说服别人最好的办法不是靠理论和数据,而是讲一个好故事。
说话形塑的个人形象,在看不到的时候更加重要。每每在电话面试的时候,会忍不住想像对方正在用什么姿态说话,是正襟危坐,还是边走边说,是面带微笑还是神色紧张?我们透过电话的反应是否真实?对方的回应是否经过修饰?
上周面试中一位面试者在过程中不时出现笑声,也许他想表达轻松自在,但一起面试的同事在中途忍不住问我:他为什么一直笑?这种笑声让我感觉他不是觉得我们太蠢,问了笨问题,就是他自己太蠢,试图掩饰无知。
越来越多看不到的声音在传递,我们必须提高警觉。对立的两方在看不见的时候,是否依然诚实?收到的信息有多少成分的真确?在沟通越来越便捷和快速的情况下,误会不是减少,而是可能越来越多。
真诚沟通的心意必然是首要的,不管语言层次,不管肢体动作,不管我们想要怎么影响世界:You are what you said. 你怎么说话,决定你是谁。不必刻意掩饰,也不要因为言论自由而恣意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