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惩罚的局限性。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如果我们只问这个问题,惩罚可能是有效果的,因为威胁或惩罚可以对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然而,通过第二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惩罚的局限性:我希望他基于怎样的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情?
我们很少提及第二个问题,借助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发现惩罚或奖励很难实现我们的目的。例如,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出于爱干净或对父母的关心去打扫房间,指责或威胁显然不太可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常见的情形是,孩子打扫房间是为了服从父母的指示(“因为妈妈是这样吩咐的”)——他们也许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疼爱或避免受到惩罚。我相信,了解别人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来满足我们的愿望是至关重要的。在非暴力沟通中,我们看重每个人选择生活的自由。与此同时,非暴力沟通还强调,我们彼此相互依存,我们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息息相关。
当我们为了回避惩罚去做事情时,我们可能会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而陷于对失败的忧虑。如果员工的表现只是在服从管理层的命令,士气就会受到影响;或迟或早,工作效率就会降低。如果孩子刷牙是因为担心受到批评或被嘲笑,他们的口腔健康可能会得以改善,但自尊却会受损。此外,我们都知道,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有一次,我去一位朋友的单位拜访他。他是一所学校的校长。在谈话时,他透过办公室的玻璃看到有个学生在操场打人。他和我说了一句“对不起”,然后就冲了出去。他抓住了那个学生,重重地推了他一下,训斥道:“看你以后还敢不敢打比你小的同学!”校长回来后,我和他说:“我不认为你达到了目的。在我看来,他学到的是,在打比他弱小的人时,要注意附近是否有比他强壮的人,例如校长。而且,我认为,你的做法甚至还会强化他通过打架来解决问题的意识。”【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