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ss温说沟通 Vol.21
女儿的一句话刺痛了Miss温,也揭开了很多孩子沉默不学的真相
——家庭情绪,才是他们最大的干扰项。
“我看到你们不开心,我就不想学了。”
女儿说这句话时,我正试图控制情绪,却明显语气紧绷,脸色也不太好看。
她的眼神是犹豫的,小心的,有点怕我。
我一瞬间愣住了。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见过无数家庭关系的冲突,也无数次陪伴来访者处理情绪创伤。
但我没有想到,那个被自己情绪影响最深的人,竟然是我自己的女儿。
PART.01
她说“不想学”,我却听出了委屈、恐惧和一种小心翼翼的讨好
那天晚上,我们本来只是围绕“假期读书计划”做一个小调整。
我问她:“你最近读书怎么老是卡在一本书上?”
她低头说:“因为我看你们最近都不开心,所以我也不想学了。”
听上去像是借口,但我知道,这背后藏着一个孩子在试图调节家庭气氛的本能反应。
她不是懒惰,而是太敏感。
她努力在用“停止学习”来转移我们的情绪。就像她心里在说:“你们要是吵架,我学得再好也没用。”
这一刻,我真的难过极了。
我们以为孩子只是“学习能力弱”,却忘了他也在学习如何承接父母的情绪。
PART.02
为什么我能接住来访者的情绪,却常常接不住自己孩子的一句话?
我不是没想过这个问题。
在咨询室,我可以很温柔地陪伴一个因为压力大而焦虑不已的高中生,
可以不带评判地听一个妈妈讲她的无助和委屈。
可一回到家,面对女儿稍微磨蹭一下、作业没对齐,我就会不自觉地语气变重、眼神发冷,甚至提高音量。
我常说“情绪要稳定、表达要温和”,但最需要这些的,不是来访者,而是我身边最亲的人。
情绪稳定,不是写在PPT上的专业术语,而是一种真实的修行。
越亲密的关系,越容易“情绪裸奔”。这不是职业能力的问题,而是人的本性。
PART.03
父母的情绪,不是背景音,而是孩子内心的“主旋律”
咨询中,我曾遇到过一个五年级的男孩。
妈妈说他“爱偷懒、不自觉、看什么都没兴趣”,
可深入沟通后才发现——家里氛围长期压抑,父母之间关系紧张,经常冷战或一言不合就吵。
这个孩子一到写作业就坐不住、发呆、喊肚子痛。
不是他不想学,而是这个家“太吵了”,吵得他根本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说:
“情绪失控的父母,是孩子心里无声的压力源。”
孩子的专注力、动力、自我感,其实都在我们“看不见的语气”和“压抑的情绪”里一点点被消耗。
PART.04
高情商父母,都在练习这3件事
这几年,我慢慢意识到,亲子沟通不只是技巧,更是一种自我练习。
以下是我正在尝试、也推荐给你的3个情绪处理策略:
1⃣ 停顿一会儿,再回应
当你情绪上来时,不要立刻说话。
你可以做一个动作,比如低头喝一口水、站起来走几步,给自己几秒钟“缓冲带”。
2⃣ 说“感受”,不说“批评”
把“你怎么又拖拉!”换成“妈妈今天有点急,所以语气重了”;
用第一人称表达情绪,而不是指责孩子的行为。
3⃣ 每天问自己一句话:我今天的焦虑,是不是投射到孩子身上了?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在责备孩子,而是在发泄自己无法控制的情绪,比如职场不顺、婚姻压力、自我否定……
越是亲密的关系,越容易成为情绪的“泄洪口”。
而孩子,往往是最没有还手之力的那一个。
🎯写在最后
- 孩子的学习力,表面上看是作业没写完、书没读好,其实是他在拼命适应家里的情绪风向;
- 如果你觉得孩子最近总是“提不起劲”,别急着催促,不妨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最近是不是太焦虑了;
- 教育不是控制,是陪伴,是用情绪稳定,给孩子一个可以安心出发的起点。
✨Miss温小建议:
我现在学会,每当情绪快上头时,问自己一句话:“如果她是我的来访者,我还会这么说话吗?”
或许这才是情绪管理的终极目的——不仅温柔地对待他人,更要温柔地对待最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