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3.21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三〈八佾〉》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3.21哀公问社(1)于宰我,宰我(2)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3)。”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1)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
(2)宰我:名予,字子我,孔子弟子,孔门十哲之一,经历成谜,无定论。
(3)战栗:恐惧,发抖。
【集注】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
宰我,孔子弟子,名予。三代之社不同者,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战栗,恐惧貌。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岂以古者戮人于社,故附会其说与?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遂事,谓事虽未成,而势不能已者。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尹氏曰:“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非取义于木也。宰我不知而妄对,故夫子责之。”
【钱穆】
宰我:名予,孔子早年弟子。
社:古人建国必立社,所以祀其地神,犹今俗有土地神。立社必树其地所宜之木为社主。亦有不为社主,而即祀其树以为神之所凭依者。今此俗犹存。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三代所树社木及所为社主各不同。夏居河东,其野宜松。殷居亳,其野宜柏。周居酆镐,其野宜栗。此皆苍老坚久之材,故树以为社。然特指三代之都言,不谓天下皆以此三树为社。
曰使民战栗:曰字承上文。宰我既告哀公三代社树不同,又云周人所以用栗,乃欲使民战栗。战栗,恐惧貌。栗,今作栗。或说此乃宰我欲劝哀公用严政,故率意牵搭为讽。或说古者杀人常在社,时三家专政,哀公意欲讨之,故借题问社,此乃隐语示意;宰我所答,隐表赞成。或说哀公四年亳社灾,哀公之问,或在此年。时孔子犹在陈,故下文曰“子闻之”。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事已成,不再说之。遂,行义。事已行,不复谏。事既往,不追咎。此三语实一义。或说乃孔子责宰我告君以使民战栗。一说乃孔子讽劝哀公。盖孔子既闻哀公与宰我此番之隐谋,而心知哀公无能,不欲其轻举。三家擅政,由来已久,不可急切纠正。后哀公终为三家逼逐,宰我亦以助齐君谋攻田氏见杀。今采后解,虽乏确据,而宛符当时之情事。
[白话试译]
哀公问宰我关于社的事。宰我答道:“夏后氏用松为社,殷人用柏,周人用栗。宰我又说:‘用栗是要使民战栗,对政府有畏惧。’”先生听到了,说:“事已成,不须再说了。事既行,也不须再谏了。已往之事,也不必再追咎了。”
【译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自译】
鲁哀公问宰我在社庙里种植树木来代表社主的有关情况,宰我回答说:“夏朝用的是松树,商朝用的是柏树,周朝用的是栗树,栗树是表示要让百姓们战栗畏惧。”孔丘先生听说了此事,说:“已经完成的事不必再论说,已经实现的事不必再劝谏,已经过去的事不必再追究。”
【感悟】
宰我的话说得很明白,孔丘的话说得也很明白,放在一起就让人不能明白。一是哀公为何问?二是哀公在何时问?三是为何要问宰我?四是宰我此时应在何处?五是宰我为何要如此说?六是孔丘之言何所指?离开了历史现实,只言片语就只是孤零零的之言片语,即便其中存在着让后人因叹服而择取演绎的哲理名言,也许,那也不过是对原意的曲解。想来,连左丘明、司马迁之流尚且搞不明白的问题,后人就不必为此再煞费心血了。还是圣人有先见之明,早早地告诉你要既往不咎,既往不咎,得此四字不亦足乎?
【后记】
历史看多了,你就会想起那些歌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哪一句是情思凝结。”
槐榆柳
2017年1月22日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