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友:老师,现在的中考、高考都是以成绩论高下,“有教无类”更像一种奢侈。请问该怎么平衡这件事,毕竟实际教学中,多数时候还是要围绕成绩展开。
先生:其实“有教无类”的核心,是从我们自己出发,不对学生做分别、不分类就好了。
友友:可一旦要追求成绩,就难免会有区别对待了。
先生:“有教无类”不是不追求成绩了,而是不去给学生分别分类,什么意思?
举例:我面前有三个杯子:玻璃杯、陶瓷杯、紫砂杯。说“不对它们分别”,不是我不知道它们有区别,也不是分不清哪个更好,而是我清楚它们材料不同、用法不同。我不会因为材料不同,就判定哪个更高级、哪个更低劣,只是客观看待它们本来呈现的样子。
放到教学里也一样。假设我教了几十个学生,不是说不让孩子追求好成绩,而是我能清晰看到:有些孩子本身学习基础好、潜力足,那我对他们的重点,可能就放在帮他们提升成绩上;有些孩子学习暂时没那么突出,那我重点关注的,可能就不是成绩,而是他们其他方面的成长——比如品格、习惯、兴趣。
不是说我就不重视成绩,那又学错了,而是我不去分别,不带着“成绩好就是优秀、成绩差就是落后”的偏见去看待学生,只是客观看待他们本来呈现的样子。
完全不追求成绩,那样也不对。关键是从我们自己的心态上,不觉得哪个更好,或者哪个更差。
友友:孩子们都是好的。
先生:对呀。只不过这几个学习表现更突出,那几个孩子可能在其他方面有优势。
比如有的孩子善良体贴,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擅长倾听和帮助同学。就像咱们虚空济一样,有人能讲,有人不善言辞,背后默默做着其他事情,那你不能说不善言辞的就不好,从团队需要的角度来说,他们同样重要。学生也一样,各有各的闪光点。
友友:谢谢老师。我还想请您给我提几条建议,我回去后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先生:你现在能有这样的思考和困惑,本身状态就已经很好了。如果你再学会凡事再柔和一点,再不用力一点,你整个人的状态更舒适。就是以后做事、和学生相处时,不用总想着“必须把成绩提上去”“必须让每个学生都一样优秀”,而是顺着学生的本性去引导,你自己的状态会更舒适,学生也会更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