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树丽
这是一本关于心理自助的书,在读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能看到那个曾经的自己。
罗伯特笔下的蛤蟆先生在外人眼里,是个热情、时尚、爱冒险的家伙。可最近,朋友却发现他越来越不对劲。
蛤蟆先生说:“我感觉自己没什么价值,生活一团糟。和其他人相比,自己看起来像个笑话。”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很多时候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开心果,但是我总是会陷入莫名的伤感和自我否定,然后又会变得非常郁闷和自卑。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又想起了儿子,我以前总是喜欢用否定词来激发他的斗志,可是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和美好设计,对孩子来说他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哪怕我告诉他他能做到,他也总是会用“我不行”来回应。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还想去班上的孩子们,他们在困难面前总是退缩,他们总是会说“我不会”,哪怕是很简单的知识,他们都会下意识选择逃避。
心理学上个概念叫:积极权威期待。意思是,如果你想一个人变得更好,那就鼓励他。父母如果想让你的孩子变得优秀,也一定要支持他、肯定他。如果你给他的全是负面暗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停地否定、斥责、孩子反而会变得越来越失控。
“打击式”教育,看似可以让“熊孩子”变乖,但却是以摧毁孩子的自尊心为代价,让他们长期处在压抑中。而这种压抑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堆积成一座活火山,不一定什么时候,让孩子瞬间爆发。
即使他们小心翼翼地走过童年,往后余生也要背负这份“原罪”,将父母的否定转为自我否定。
为了让自己好起来,蛤蟆先生来到心理医生苍鹭的诊室做心理咨询。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敞开心扉,回忆起童年。
他记得父亲和他说的最多的话是:
“不准这么做!”
“你看起来太蠢了!”
“回你的房间去,不准下来!”
一提起父亲,蛤蟆先生开始嚎啕大哭。看似强大的他,却有一颗易碎的心。对他而言,父亲的批评和否定,时刻提醒他,“你是个废物,什么都不行。”蛤蟆先生的脆弱、自卑、抑郁,都离不开父母数年如一日的“否定”。
蛤蟆先生回忆完令人伤心的童年后,开始诉说眼下的困境。
父亲留给他的艾比酿酒厂,让他经营得半死不活。虽然没有人指责他,但他猜测,所有人会将他和父亲比较,然后得出“他更差劲”的结论。
蛤蟆的“差劲”不止于此,他的住处荒草丛生,“校董”的职位也即将被人替代,自己还又胖又丑。
被否定惯了的蛤蟆先生,一直在自我贬低。他做任何事情前,都会对自己说“你肯定不行,这个父亲早就告诉过你”。在这种心理暗示下,蛤蟆先生遇事犹豫不决,精力无法集中,他断定自己注定失败,一开始就放弃了努力。
父母怎么定义孩子,孩子就怎么定义自己。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的评价一直都是否定的消极的,那么以后无论他多优秀,多努力,都很难成功。因为就在他快接近成功的时候,他心里就会冒出来一个声音:你不行的,你注定会失败……”
深以为然。
从不被夸赞的孩子,成长中缺少了培育自信和执行力的土壤。
长大后,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指责自己,他们也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没有人会在自我否定中感到幸福,那他们要如何好起来?罗伯特在书中,将自我否定的人,定义为“可怜弱小的我”。他们可怜,即使得到外界认可,也不去相信;他们弱小,因为永远害怕失败,看见机会也不去争取。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的评价一直都是否定的消极的,那么以后无论他多优秀,多努力,都很难成功。因为就在他快接近成功的时候,他心里就会冒出来一个声音:你不行的,你注定会失败……”
深以为然。
从不被夸赞的孩子,成长中缺少了培育自信和执行力的土壤。
长大后,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指责自己,他们也会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没有人会在自我否定中感到幸福,那他们要如何好起来?罗伯特在书中,将自我否定的人,定义为“可怜弱小的我”。他们可怜,即使得到外界认可,也不去相信;他们弱小,因为永远害怕失败,看见机会也不去争取。
就像蛤蟆先生,他取得了划船比赛冠军,但朋友的欢呼让他觉得,那是在戏弄他。之后,即使队友们再怎么热情邀请,他也只会拒绝。
可惜的是,我们很多父母总是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走的不亦乐乎,甚至理直气壮,我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幸运的是蛤蟆先生在10次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它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学会和童年的伤进行和解,他再次找回了自己。
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感受,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比如我们选择了愤怒、悲伤、内疚。谁都会遇到不开心的事,试着去看向另一面,心情或许会不一样。
苍鹭建议蛤蟆先生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向,比如:
面对不快乐的童年,选择遗忘,不再记恨父母;
面对强势的对手,选择勇敢,不再害怕争执;
面对无聊的生活,选择走出门,拥抱大自然。
几个月后,蛤蟆感觉内心多了几分力量,精力也充沛了不少。
他可以计划、考察、决定、行动。他卖掉了酒厂,转行去干房地产;抢回了校董事会的职位;还把自己的家——蛤蟆庄园种满了花。
夏天的一个午后,蛤蟆换上新买的格纹西装和领结,对着镜子,给了自己一个大大的微笑。蛤蟆先生终于摆脱了“可怜弱小的我”,活成了“自信有力的我”。
作者罗伯特在书中,给了我们三点建议。
①活在当下,真诚地回应现实的生活
罗伯特认为,这样做能打破童年延续而来的恶性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的束缚。
②停止自我批评,去做点具体的事
从自我批评中走出来,为自己制定一个个小目标,让生活有所期待,找到前行的动力。
③学会不带攻击性的反抗
罗伯特说的反抗,是一种温和的、不含暴力的。比如,被父亲痛骂,满心委屈的时候,不要急着道歉,而是沉默地转身离开。并在接下来的几天,保持距离,寻找时机说出“被你那么说,我真得很不开心。”
人生有很多无可奈何,比如父母可以轻易地影响到孩子,但孩子却很难去改变父母。
父母要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功课。如果他们没有学好这门课,作为孩子的你,得为自己找到一条出路。
我们不能在被否定的人生里迷茫太久,快点走出来,美好的生活,就在前方。
感恩阅读!积极去改变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