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今日所谈之言论,纯属我个人看法,不针对任何人,如有不足之处,欢迎交流指正。
有关第八届“互联网+”大赛的介绍中,有一条需要格外注意,就是加强项目真实性核查。结合我所辅导、所评审、所接触过的项目来看,目前部分参赛项目存在过度包装的问题,这里的过度包装,可不是PPT美化、内容优化,而是更严重的数据造假、内容完全虚构,甚至借用其他人项目的情况,至于借用老师专利技术参加比赛的不在少数,如果长此以往,唯比赛论将会持续,而且导致双创教育流于形式,大家专心致志编撰项目内容,停留在PPT创业阶段,如此有何意义?
我在辅导项目的时候都是基于项目实践基础上进行优化、润色和改进,调整项目逻辑,使得项目主线更清晰,学生团队更容易接受和进一步完善。然而,即使这样的辅导,也时常叮嘱不要过度包装,数据要合理,把自己融入项目中定位角色,设身处地思考,如果这个项目真实在运营,如何做好产品生产、销售,如何进行团队管理,商业模式如何构建更加稳定有效。基于项目实践、实际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也会存在部分内容是修饰美化,但总的来讲不会超纲。然而,随着接触到的项目越来越多,也发现部分项目压根就不是学生自己的,借来的、老师给的、学长学姐遗留下来的,以及其他来源。有些项目内容经不起推敲,数据不符合客观规律,项目内容不符合学生实际,以下我就聊聊自己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低年级学生的项目,却有着几项发明型专利(发明型专利从申请到授权下证,周期一般两年及以上,时间不符合,不实际。);
2、本科生项目却有十几项专利,同时获得行业大咖,甚至院士的推荐(有点不可思议,学生哪来这么大能量,当然这不代表全部,而是就部分而言。);
3、财务数据上有小几千万的营收,但是实际上并没有对公走账,没有对公,没有开票,没有流水,数据自己想说多少就多少咯(流水、发票、审计等证据);
4、意向订单合同几十份,投资意向大几百万,但是问到实际入账的,却哑口无言(意向不代表真实合作,即使真实合作,合同也可以出具,唯有流水、入账这些是板上钉钉的证据,但是现在也存在少部分项目为了比赛,走过场走流水。);
5、一个项目参加各种创业大赛,甚至互联网+比赛年年参加,关键项目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不反对参加比赛,但是不建议为了比赛而比赛,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在辅导的时候,喜欢介绍专业、学科性质的比赛获奖,而不喜欢过多展示创业大赛获奖的经历,因为容易引起怀疑,到底你是做项目的,还是为了参加比赛的,而且有时候你的获奖经历还不是依托本项目获奖的,这更让人怀疑你是否真的在做项目。);
6、目前在提交参赛项目的时候,要把财务报表以及专利知识产权订单一并提交,这其实也是一记敲响,但是我觉得创业组的财务数据最好连接工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及税务局等有关部门,否则有时候财务数据跟公司实际申报的数据不相吻合。其二,针对于创意组,其实重要核查项目中的专利所属权、发明人情况,真正去核查,让真正做创业和真正搞项目的不会被弄虚作假的团队给竞争下去;
7、我一直提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实践教育,关键要去做,有些人会说,参加比赛也很磨练人,不也是在做的过程中吗?参加比赛是很磨人,但关键这个过程你有学到什么吗?有进行专业知识的社会实践吗?有真正去了解市场、民生问题吗?有真正提出解决方案并且执行吗?如果当创新创业教育只停留在比赛阶段,那么会有更多的“假”项目问世,这会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非但创新创业教育无法真正实施,而且反作用于大赛,大家都不认真做项目,都在比谁的项目更好看,本末倒置。
8、如何解决目前唯比赛的情况,我觉得应该降低大赛作为考核指标的权重。我们需要清楚,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不是为了选出一些优秀的创业项目,而是一种教育的变革,既然是教育的变革,必然面向的是大众学生,因此大赛可作为竞争之场所,但是尽可能不要强化权重,否则其后果容易导致大家只围绕比赛,而忽视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毕竟双创教育搞得再好,也未必比赛出成绩,而且双创教育建设不可一蹴而就,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才能营造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才能衔接上比赛。如果一味强化比赛导向,这会让有的真心想做好双创教育的人或多或少迷失本心,加入追逐比赛成绩的大军中去。所幸,近年来,组委会不断优化比赛制度,让更多学校有机会获奖,让更多人参与到这个大赛中来,而不是来来去去就是那么几所高校在获奖,过度集中。
本文讲述内容比较乱,因有所思,才有所讲,创新创业教育仍在路上,我辈仍需努力,共勉之。
——叶灯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