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精与惟一”是古代儒学家都经常提到的东西,他们对这两样东西非常的注重,想以此来达到自己的 抱负。
这里“惟一”的“一”指的就是天道,在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看来这些事情是分开的,“惟精”就是“惟精”;“惟一”就是“惟一”,这和他们理解“下学”和“上达”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他们都和磁铁的正负极一样,只要被分开就会出现新的正负极,正负极是永远不可能分开的 。为此王阳明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表达“惟精”和“惟一”,他把“精”比作为米,如果我想要这个米变得纯白,这就是“惟一”,但是并不是作出行动,而如果进行捣碎,把它上面的污垢给搞掉,这就是“惟精”的功夫,比如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些都是为了“惟一”而做“惟精”功夫的,可以说学习就是为了约理,也就是“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博我以文 ”就是“知”但都有王阳明来说,不仅仅在史书上才叫做“知” ,和前面的“克己”也是叫做“知”的,而“约我以礼”就是“行”,是要把“克己”的功夫和“磨镜”的功夫呈现出来,没有“行”的话 就不能够真正的体现出你的“知”,这就是王阳明所提出的心学,他的心学和理学的不同点就是:理学认为理在外,需要格物致知,格外界的物,并且需要读书学习,只是发展人的百分之一 ,还需要他律,因为理不在心中,在外界 ;而阳明心学则认为大道在心中 , 需要向内求,需要靠自律 。但是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要以天理而行。
其实在阳明心学出现之前就有了朱子理学和陆九渊的心学。朱子认为“道问学 ”,需要读书,向外格物致志,这和“下学”是不一样的,“下学”是在事上磨,朱子只是读书而已,是发展人的百分之一的部分。而陆九渊是“尊德性,正本心 ”,看似说的很高大上,但是这个心到底在哪里呢?难道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老师把他的心给挖出来,来给他进行治病吗?肯定是不可能的吧。所以他很难教导学生,这就导致他的学生,能悟到就悟到,悟不出来,那就什么也别学了,因为根本用不上,但是我要明确把这两样合二为一,创造出了他的阳明心学,不但强调理性的学习,也有道德的进步,也不会是德性很高的人,没有理性,理性很高的人,没有德性,所以说要注意“惟一”和“惟精”,就像我们学习一样,我们去写作业、写数学题、 背公式都是下了 “惟精”的功夫,达到了 “惟一”的效果。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之初,性本善” ,每个人的心本来都是无善无恶的 ,当人们与外界进行交流 那么他的本心就会外推,而当他了解到了善恶的区分的时候,那么他就是在向百分之一的百分之一 发展,但是就算理性发展很高,但也有可能会做恶 ,而格物致知 就是“为善去恶”,是真正想达到的目标,虽然达不到,但这就是一个地平线,非常遥远 不可抵达,但是具有目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