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明确?
只有理解了关键术语和词组的意思,你才能对一个论证进行评价。怎样解释这些术语和词组常常关系到推理能否被接受。
例如广告词里常常充满了意思模棱两可的词语。下面的广告词样本里都有意使用了一些意思不明确的词语。催眠药:30分钟见效。见效?可能意味着这种催眠药让你昏昏欲睡。它也可能意味着这种催眠药让你一下子昏睡过去,直到第二天早上也醒不来,或者它还可能有许多其他的意思。
五、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要全面理解一个论证,你必须要找出这些假设。假设有下列这些特征:(1)隐藏或没有明说出来(大多情况下如此);(2)作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3)对判断其结论有较大影响;(4)可能有一定的欺骗性。
我们这里所谓的价值观假设(valueassumption),是指一种想当然的看法,认为某些相互对立的价值观中一个比另一个更重要。比如有些人的价值观假设“稳定比高收入更重要”,“贞操比生命还重要”等
什么是描述性假设?描述性假设(descriptiveassumption)就是对这个世界过去、现在或未来是什么样的想法,规定性的或者说价值观假设是关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那些想法。
六、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所谓谬误,就是推理中的欺骗手段,作者有可能利用这个欺骗手段来说服你采纳其结论。
常见的几种谬误:
人身攻击:针对个人的人身攻击或侮辱,而不是直接反驳其提出的理由。
滑坡谬误:指假设采取提议的行动会引发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事件,而事实上却有现成的程序来防止这类连锁事件的发生。
妄求完美解决方案:错误地假定,如果使用一种方法不能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就不采用这种方法。
偷换概念: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
诉诸公众:试图通过偏爱多数人一致赞成的观点使某个观点合理化,错误地认为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合理的。
诉诸权威:指引用某一权威的话来证明结论,但该权威对这一论题并没有特别的专门知识。
诉诸感情:指使用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让他们忽视相关的理由和证据。常被用来加以利用的感情有害怕、希望、爱国主义、怜悯和同情。
稻草人:指歪曲对方的观点,使它容易受到攻击,这样我们攻击的观点事实上根本就不存在。
虚假的两难选择:指当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设只有两种解决方案。
一厢情愿:做出错误的假设,即因为我们希望 X 是真实的或者错误的,那么 X 就是真实的或错误的。
七,证据的效力如何: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个人观察、研究报告、类比
一个断言的证据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我们可以信赖它的程度就越高,我们也就越可以称这样的断言为“事实”。
所谓直觉,就是我们相信自己对某件事有直接的洞察力,却不能有意识地说出理由的过程。直觉的论据,小心。
个人经历,个人仅根据群体中极小部分人的经历不足以得出有关整个群体的结论。
典型案例,问自己以下问题“这个例子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强有力的相反的例子?”“这个例子被提及的方式中有没有偏见存在?”..........
当你识别出将直觉、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和专家意见等作为证据所存在的问题,你就有了合理的理由犹豫要不要接受基于这样的证据所得出的结论。
八、有没有替代原因
所谓替代原因是指一个言之成理的替代解释,可以说明为什么特定的结果会发生,可能的原因不止一个。如,日常人际交往中的推理,朋友 24 小时没有回你的短信,你以为他是在生气,不理你,替代原因可能是他正忙或者手机没带在身上。
也许还会有"学会提问(中下)"、"学会提问(下)"、"学会提问(下下)"、"学会提问(番外篇)"、"学会提问(番外之如何提问)"...23333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