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
仪地的长官求见孔子,他说:“但凡有君子到了我这里,我都是要见一见的。” 于是门人就安排他们见面了。此人见完孔子后,出来说道:“诸位,没必要困惑于眼前的困境啊!天下无道很久了,老天是要你们的老师成为号令天下的圣人啊!”
🤔孔子生在乱世,一生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恢复礼制,期望天下太平,用尽毕生精力为目标奋斗,各诸侯国的国君对他尊敬有加,但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和主张,最终失望而归。但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上却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后代敬仰的万世师表,可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孔子整理六经,删订诗书,把上古时代传统文化加以整理创新,是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并向后世传播。
原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译文
孔子评论《韶》,说:“乐曲美极了,内容也好极了。”评论《武》,说:“乐曲美极了,内容还不是完全好。”
🤔孔子期待完美的、尽善的、和平的,没有暴力的理想社会,《韶》乐是虞舜时期的音乐,有浑厚的道德基础,外在表现形式完美,尽善尽美。而《武》乐是周武王时期的音乐,周武王崇尚武力统治,音乐形式是完美的,在道德层面存在缺憾,只有尽美没有尽善。礼乐制度的核心在于“仁”,“仁”的音乐能够陶冶性情,提高修养,使社会安定。
原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能宽宏大量,行礼时候不恭敬,遇丧事时不悲伤,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居上”者若是没有宽宏的度量,就不会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目光,当然也就无法领导属下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礼”固然烦琐的一面,但其中的价值和内涵不可忽视,作为领导者,如果能精熟礼制,做到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从礼制中找到有效的施政策略和管理方法,有效推进事业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