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荐语:
我始终觉得一位好的瑜伽老师,需要是一位规律的瑜伽练习者,且始终在学习瑜伽的道路上前行。此前,邹杰老师去了新西兰,跟随拥有40年练习经验的授权老师Peter练习,感谢他的真诚分享,让我们看到阿汤练习该有的样子。
以下文章来源于Ashtanga GuangZhou ,作者邹杰Jason
新西兰之旅
上个月我去了Peter老师的教室练习——Peter老师是一位终身授权老师(目前全世界在册的仅有 28 个终身授权老师,他是其中之一),在《传承》这本书里也有关于他的记载。
我们相识于印度迈索尔,当时他穿着朴素,甚至连手机也没有拍照功能。从老掌门人时代开始,Peter已在迈索尔练习,至今已有40年,每年赴往印度学习最少2次。
许多授权老师因为种种原因不再回去印度练习了,像Peter这么真挚(tóu tiě)的练习者,我还是第一次见。
在Peter的教室上课,我深深地被触动——他说话的方式、语气还有教学的风格,跟老掌门人非常像。他是我见过这么多授权老师里面,最简单、淳朴而不世俗的(之一)。
例如外出别的国家开课只需要坐经济舱的飞机,对吃住也没有要求,住家里也行,连房子也是婚后,因为爱人提议需要一个稳定的住所才购买的。
Peter老师的教学特别贴近生活,有松弛感。他在教学中常提到:一定要保持放松,要幽默。
他说老掌门人是非常幽默的人,在练习过程中请把所有的技巧和压力都放掉,唯一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就是“保持幽默”。
另外,在练习中不需要身体绷紧,比如肩膀用力收着或者腿部使劲发力等,通通放下。唯一需要关注的是腹锁和根锁,也就是腹部、肛门和会阴处保持觉知,其他部位放松即可。
尽管在课堂上我没有拿到新的体式,但依然非常开心,因为他让我在放松中练习,而且这种放松,隐藏着一种不执着的品质,它会静悄悄地融入到生活中。
老师认为练习和日常生活没有太大的区别,无论生活中还是练习里都应该保持觉知,活在当下。
虽然Peter老师没有专门学习正念冥想,课堂中也没有分享正念冥想,但他教学里面呈现的就是正念的精神与品质——他教导我们时刻保持对呼吸与身体的觉知,知道此时此刻身体有什么感觉?
将紧张的部位都放掉,不要在练习中绷紧,不执着于体式的结果。
不执着的练习态度,会让身体会更灵活与稳定,更多了一份觉知和觉察。我的练习方向也应该如此。
我不希望把自己逼得很紧或也不希望给学生很大压力,期望大家在我的教室练习都开心愉悦,并且应该朝着10 年或20年以上的方向去练习。
此外,Peter 开例会的时候不允许学生坐得很远,要大家围起来,这样大家能有眼神的交流和互动,能量也才会在师生间传递。
在他的教室里,有一些腿脚不方便或残疾的同学,他们在练习怎么去放松、怎样用最简单的方式练拜日式。随着慢慢地练习,腿脚也变得灵活起来,可以走路。
这让我感到非常欣喜,因为目睹了现实版的 Ashtanga帮人治病。很多学生不是靠肌肉的发力,而是靠放松慢慢搭建起身体的灵活性。
Peter 跟我们讲得最多的就是:只需保持觉知,然后放松下来交给时间和地心引力。
我为此而被鼓舞,因为阿汤可以从年轻一直练到老,从受伤练到康复,从腿不利索练到身体灵活,它可以陪伴我一辈子。
泰国之旅
结束了新西兰的旅程之后,我去了泰国的是拉差,那里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老师,叫隆波帕默尊者。
他每天的行程就是早上 5 点起床洗漱然后出发去寺院,然后行禅、和坐禅冥想。
寺院里我没有见到放生、供灯等仪式,更多是实修,来到这里你就开始自觉地修习,没有人来监督你,盯着你。
尊者说我们的修行是由心开始,也由心结束。当你的修行从心里结束之时,便是解脱和证果之日。
所以修行不在于场地,而在于心,吃饭、行走、与人交谈皆是修行。
我非常欣喜的听闻奢摩他Samatha和毗婆奢那Vipassanā的法,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疑惑:为什么很多人练习瑜伽、冥想多年,心灵依然冷漠和固化,性情依然喜怒无常,因为只有“止”没有“观”的修行/习练,是无法开发“智慧”的,也难以生起慈悲心。
所以,在我未来瑜伽的教学上会以科学的方式(Mindfulness正念冥想)跟学生分享“止”和“观”,因为我认为瑜伽锻炼的不仅仅是身体,还应该涵盖心智,健康的人,应该是指身心的健康。
在寺院的听法学习,我发现这和我学的正念(Mindfulness)体系非常相似,二者皆会把练习融入于生活,不同的是,正念是一门结合现代科学的练习,它不追求开悟和证果,而是寻求如何在此时此刻活得更好,让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如何变得更好。
虽然正念体系很多练习方法源自于南传佛教,但它去除了宗教化,用脑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疗法等与之结合,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这种练习为什么可行。任何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学习正念冥想这门技能。
所以整个行程我并没有太多物质上的收获,但心里觉得很圆满,因为我知道了未来几十年要走的路:阿汤练习的方向,生活路应该如何走,个人的修行和灵性之旅如何展开,我变得更加清晰、笃定和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