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随笔(一)
明明环境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就是觉得小时候那么憋屈呢,我知道了,原来变化的是我自己。因为我现在独立了,有点自主能力了,所以一切都在好起来,一切都变得可控,我想走便走,我有走的勇气,我也有走的能力,我自己就可以过得很好,真不错。
我好像失去了快乐的能力。我好像害怕每一段关系,跟任何人相处,只要中间有那么一点点问题,我似乎都无法应对,我想逃,也想躲。真拿这样的自己没办法。我实在太敏感了。真不习惯现在的一切,不习惯慈眉善目的父母,不习惯他们会认真听我讲话并表示认同。或许我不该苛求当初他们能做到完美,面对生存压力,面对四个孩子的吵闹,面对那么多坏事和烦心事,也许没人能做到不发疯吧。所以他们消极厌世也好,无能提供情绪价值也罢,或许都应该对此多一重包容。从前心目中高大冷漠的父亲,现在竟然会跟我们家长里短;从前只顾自己、耐心值为零的父亲,现在竟然能有求必应、行动力极强;从前油瓶子倒了都不扶的父亲,现在竟然能真正像个庄稼人,喂猪、收玉米,还把玉米编成一串;从前常常否定我、打击我的父亲,现在我已经很久很久听不到他贬低我的话了。是父亲变了吗,也许;也许,是形势变了。形势比人强。
他们今天对我那么好,那么细心和周到,我却没感觉到有多快乐,因为过去的事情我没有忘记,那些细节都还历历在目。或许他们是忘了,父母的记忆力真是神奇,他们总会忘掉那些对孩子不好的事情,好像他们历来都是如此和善,和善到我都在怀疑,是不是我小时候心态不对,是不是他们一直就这么好。纠结这些或许没意义,也不能改变什么,只是我想复盘一下,到底是不是我的错觉。如果我小时候的父母是现在的父母,那我将快乐很多很多倍,或许不会抑郁到生病,或许面对变化和风暴时,我会信心十足,不会形成今天这样的性格,失去快乐的能力,在烦恼的泥潭里打滚。
这世上有多少东西是真的,我们又能参透多少东西。生活这部大书,翻不完,读不透,多少禅语想要揭露生活的本质,都不过是冰山一角。所以只要这一刻幸福就好,何必理会他们是什么时候改变的,因为什么改变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阴差阳错从未停歇,都是寻常。有月圆,就会有月缺;有潮起,就会有潮落。如果心态够平和,就不会觉得有什么。
如今待业在家,虽然没有压力,但确实是觉得有些空落落的,不过真叫我现在就回去上班,我还真不愿意,我实在活得太累,从小就活得累,不只是身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直到今天都没有修复好,仍未治愈。我努力地想让自己大方、明朗、不拘小节,活得像《父母爱情》里的安杰、亚菲、德华,我在学习,学得很慢,学得反反复复。有句话说得好,当一件事想不通时,就一直想,一直想,想到通为止,想到不再钻牛角尖,不再纠结,不再恐惧。把事情做到极致,做到厌倦那一刻,就收手。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最近常常在脑海里吟诵这两首诗,不得不说,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言简意深,感悟无穷。
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与父母和解。与这世间千千万万的关系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