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标题有点像鸡汤文,理论加故事大杂烩,感觉无可读必要。仔细翻看发现是严谨的心理学实验,本书完整复现了问题驱动到大量数据分析科学论证最后到理论尝试指导生活实践的过程,读起来颇有共鸣,就像是抽丝剥茧站在旁观者角度去审视自己及身边人重要的纷繁复杂的心事。凡所读,所思有其阶段性,并不具备永久性普遍性人格化特征,看书所想的的例子也只具备日后重读再次发现当时真实的自己。从记录书中概念到糅合现实感悟,不断更新迭代是记录的意义所在。
概念:习得性无助是一个放弃的反应,是源自“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的行为。解释风格是你对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解释风格会决定你会斗志昂扬还是无助。反映心态:心中的一个字“Yes”或“No”。
心理学认知疗法五种策略:
1.学会去认识在情绪最低沉时自动冒出来的想法。(对孩子大叫,认为自己是最糟老师。这个解释是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
2.学会与这个自动冒出来的想法抗争,举出各种与之相反的例子。(想自己是好老师的例子)
3.学会用不同的解释—重新归因去对抗原有想法。(我上午状态很好,可能不擅长下午活动,下午太累了)
4.学会如何把你自己从抑郁的思绪中引开。(拒绝反刍,不去想)
5.学会去认识并且质疑那些控制你并引起抑郁的假设。(没有爱,我活不下去—爱情的确很珍贵,但很难得到)
让自己乐观的ABC(心理学家埃利斯开发):当我们碰到不好的事件(adeversity)时,我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不断想他它,这些思绪很快凝聚成想法(belief),这些思绪会变成习惯,我们不会意识到我们的这些想法。这些想法并不是呆在那儿不动,它们会引起后果(consequence),我们的所作所为就是这些想法直接的后果。它是我们放弃、颓丧、再尝试的关键。
A好朋友没有回复你电话
B你想我总是忽略掉和朋友相处,我是一个自私的人
C你一整天心情抑郁
B她这两天加班,最近心情不太好
C你没有因此不开心,继续过日子
改变悲观的解释风格:反驳和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大喊"stop";用橡皮筋弹一下自己;拿起小东西摸一摸闻一闻听听弹动的声音;停住,我不要现在想它,等到今晚6:00再想;消极想法一出现,立刻写下来,以后再想。
反驳:躲避不安的想法是急救,长远根本之计是反驳并争辩。(我是个不好的老师,我感到很颓丧,不想去做任何事情—我太小题大做了,我可能不是最好的,但一直在努力,我读书还不够,经验不足无法灵活和家长沟通,及时处理学生的问题,但我很有韧性,也喜欢研究,相信给我时间我是可以的。)
保持距离:想法有时并不是事实,即使是自己内心的声音。退一步与自己的悲观解释保持距离,给自己一点时间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了解到自己的想法是可以反驳的,学习与自己争辩。四个重要途径:证据—这种想法的证据在哪儿?
其他可能性—可不可以用其他方式来看这件事?
暗示:消极想法若是对的,应该使用“非灾难法”。即使我的想法是对的,这个想法暗示是什么?会有多坏影响?
用处—现在想这个对我有用吗?
ABCDE:
反驳(disputation):这真是胡说... 可能... 看起来事情是....
E是激发(energization):我没有那么生气了,如果我这样,我会失去一个认识自己的机会,我可以放松自己,不去想这件事先。
我们谈话虽然很火爆,但我们在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