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昆胖了,应该是“秉昆们”胖了,但他忧郁了,这不是娇气,更不是想不开,在必要时他也能改口叫老太太为阿姨,所以,改变对于他来说也是会的。
五一节前几天,军工厂来了一位老干部,老厂长们陪同他到处参观。他与工人干部谈话听说了杜德海的事,很希望与杜德海见面。
“怎么可以送回老家呢?那怎么可以呢?送回农村去,等于让他早死吗?”他得知杜德海已回山东老家,发火了。
(这世间好人还是不少的,关心普通老百姓的领导也不少)
老厂长解释一番后,说:“是按处级干部的待遇对待的。很例外的,厂里目前只能做到这样了。”
老干部沉默了半晌后才说:“该例外那就例外,我支持。不为别的,图个问心无愧吧!”
五一节当天,厂里召开全厂职工大会。人们知道从北.京来的是一位中将,大家多是曾经的军人,对白发苍苍的老中将很重视,大礼堂的过道都站满了人,挤不进礼堂的人分散在各车间听有线广播。
(军人,什么时候都是最可爱的人)
一身军服的将军出现在台上时,台下每一个人都站起来了。
将军在台上以标准的军人动作立正,转着身子向大家敬礼。于是,台下的人也都齐刷刷地立正,还礼。
将军请大家落座后,说:“刚才咱们互敬的是军礼,可你们现在已不是军人。军工厂的工人,首先是工人。互相敬的军礼不能算我这一方向大家表示的敬意,现在大家都别动,我按咱们民间的老规矩给大家鞠上一躬,感谢大家多年来为中国军工事业做出的贡献!军队不会忘记你们!”
老将军鞠九十度大躬时,台下许多人流泪了。
(是受将军感动,还是因为不是军人而伤感,我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将军挺直身板:“今天大家很给我面子,来了这么多人听我讲话。据我了解,你们新上任的党委书记有话对你们讲时,你们很不给他面子,台下只坐了很少的人,是不是啊?”
将军坐下后说:“我希望大家支持他的工作。我们任用一名干部是很认真的,不是省里推荐谁我们就用谁。过不了我们的考察关,省里的推荐是白推荐,这一点不必我说,你们也知道的。我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各方面都反映他人不错,可以说是个好人。好干部得首先是个好人。你压根儿就不是个好人,鬼才相信你会成为好干部!大家说对不对?”
(这是来为周书记站台了,我觉得是必要的)
台下许多嗓子齐声喊:“对!”
将军接着说:“至于能力嘛,谁的能力也不是天生的,都有个磨炼的过程。据我们考察,他是有能力的。我们希望他带领大家迈过目前这道坎……”
台下忽有人喊:“都不知他上哪儿干什么去了,没法支持他工作!”
将军笑道:“你们不知道,我可知道,你们老厂长当然也知道。大家别胡乱猜疑,明白他是为大家做事去了就行。成不成没把握,不愿意先张扬,证明他是个稳当的人嘛……”
会场逐渐由最初感情浓厚的拉家常,转向了庄重严肃的关于国计民生的形势报告。工人们从将军口中听到了国家宏观经济情况、财政收支等数据,将军还讲了国家教育、科技、军事装备、工业基础设备落后等实际情况,讲到了物价上涨的原因,讲到了贫困农村的生活现状。
将军说:“农副产品价格不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农副产品价格一提高,工人的钱就不够花了,全靠国家财政来补贴,国家又拿不出那么多钱。……军工厂的工人是具有军队光荣传统的工人。我的同志们,要求大家要像军人在战场上那样,受伤了得咬紧牙关,再疼也不轻易叫唤出声来。总而言之,军工厂的工人尤其要成为工人阶级的榜样!”
会场气氛逐渐凝重,每个人都听得屏息敛气。
老厂长最后讲话时强调,将军是为大家做了一场内部报告,内外有别,内容不得外传。他同时宣布,将军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笔“转型支持款”,拖欠的工资基本可以补发齐,拖欠的医药费也有一部分能报销了——原则上是工人优先于干部,工人中按家庭困难程度来决定报销额度。决定权完全交给群众,实行大民主,以群众充分讨论的结果为报销依据。
台下终于响起了姗姗来迟的掌声。
老厂长再次强调:“关于‘转型支持款’,大家尤其不要外传,这是纪律!”
(记得老书记说过,没钱谁都转不成)
会后,每个人都有种难以言说的感受。一方面,他们听到了老中将的讲话,让他们觉得自己比一般工人特殊,每个人都得到了极大的心理满足,而体现为金钱的实际关怀,也让他们不再有理由满腹牢骚。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做榜样,“受伤了得咬紧牙关,再疼也不轻易叫唤出声来”。这让他们备感压力,有工人自我调侃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要做榜样的人那也得有无穷的力量啊。咱们这种上养老下养小靠工资吃饭的人真有那么大的力量吗?”
然而,连那些铁了心要赴京上访的工人,竟也收敛了,不再暗中串联。
(这是起到不小作用了)
夏天这个季节也是不错的,但是人们面临不少愁人的事和气人的事。
正如常言所道,世态惯逆人愿,愁人之事假以颜色步步向百姓逼近,气人之事仿佛在验证“气死人不偿命”的真理,层出不穷。民间流言此起彼伏,非属愁人消息,便是气人传说。
(常言所言是常态,你方唱罢他登台,脚短手短玩不开,有人欢喜有人哀)
军工厂的工人们却如同吃了什么定心丸,很少躁戾表现。
周秉义终于回来了,一出车站就被厂里接他的车直接送到了医院急诊室。鉴于他胃溃疡复发严重,医生给出了两种治疗方案。一是保守之法,不需住院,在家服药休养,但稍有不慎,将会导致胃出血。若抢救不及时,必危及生命。二是采取非常措施,当日住院,尽快手术,切除三分之二的胃。术前术后,起码住院一个月。他选择了保守疗法,却并没带着药回家,而是又直接去厂里向领导班子通报。
(这是玩命的选择,杜德海应该是最有体会的,只是现在他也没法体会了)
三个多月里,他与多方艰苦斡旋,使得一艘苏联的退役巡洋舰循着曲折的航线驶入了离 A 市最近的邻省港口。
他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然而,巡洋舰抛锚时,他胃痛得直不起腰了。
按他带回的合同,巡洋舰已由苏方卖给了中国南方一家大钢铁厂。买方付了订金,他们很满意舰上的优质钢,拆下来回炉后重新轧成钢板,过程简单,独此一家,大有赚头。卖方也非常满意,变卖巡洋舰的心情急切,愿意让利。周秉义为军工厂争取到了一单拆舰业务,完成后将有近百万的收入进账。
(韩社长当时可是以为巡洋舰是好东西的)
对于有三千多名工人的军工厂来说,近百万元虽不是多大数目,却也能暂解燃眉之急。
全厂干部工人不得不对新任的党委书记刮目相看。领导班子要求他必须在家休养一个时期,剩下的事就不用他再操心了。
在冬梅的逼问之下,秉义承认是由于在国内外豁出性命来喝酒才把胃喝出问题来的。他深有感触地说:“真不愧曾是一对社会主义兄弟国家,老大老二不属于同一人种,但国家性质分明也能造成人类的基因雷同。那边和这边一样,经济也不景气,却一样公款吃喝之风盛行。客人只要在喝酒方面被认为很真诚,不好办的事也比较好办了。”
老太太对女婿尤其刮目相看,居然以“秉义同志”来称呼女婿了。她对女婿的成功之举给出的评价是:“证明了两点——组织是有眼光的,我也是有眼光的。”
(最后一点是不是更重要,老太太终于可以放点心了)
在军工厂,周书记大获成功的原因开始被以非组织方式总结和宣讲。
有人认为得益于他俄语好,对俄罗斯和苏联时期的文化以及人情世故相当了解,与“老大哥”们有较多的共同语言,能和对方们谈到一块儿去。
有人认为他得到了沈阳军区老首长的帮助。一艘外国巡洋舰驶入中国港口,尽管是一艘老掉牙的根本没有了任何军事用途的古董,那也不是闹着玩的。手续别提多复杂了,没军方疏通想都别想。生产建设兵团当年归属沈阳军区,他是兵团知青,如今成了军工厂的正厅级党委书记,军区的老首长觉得脸上有光,乐于相助。
有人认为他当年北大那些同学帮助也肯定不小。那些同学中有高干子弟,他当年又是系学生会主席,想必与他们关系不错。如今他是厅级干部,当年是高干子弟的同学必然视他为自己人,而帮自己人差不多等于帮自己。都是走在同一条道上的人,谁都有用得着别人的时候啊!
(这好像都可以接受,秉义同志当时如果不放弃机遇,现在有可能不只是厅级)
他们只在一点上分成了两派,即周书记丈母娘起过作用没有?
一派说肯定起到过作用啊!自己唯一的女婿当了军工厂的党委书记,新官上任三把火,就算大忙帮不上,拉拉风箱这种忙还是帮得上的吧!
一派说别把金老太太的剩余能量估计高了。资格再老,级别毕竟在那儿摆着。党内暗比资格,明论级别。你资格老,人家可以对你表示尊敬,但听不听你的就两码事了。毕竟只不过是位正厅级享受副部级待遇的离休老太太,官场上有时还将她的话当成话来听,纯粹是中国人尊老敬老优良传统的体现,是为了哄她个高兴而已。
(这个坎还是在啊,金婆婆如果听到,估计会不高兴的)
一日冬梅下班回到家里,情绪看上去不大对劲儿。虽然还是亲自服侍秉义喝了晚上那一剂汤药,脸上却少了享受幸福时刻的和颜悦色。
两口子躺在床上后,冬梅脾脱着丈夫说:“亲爱的秉义同志,可以向你打听个事吗?”
秉义说:“你别跟妈学。她是老干部,有那种赏识我的资格。咱俩可是夫妻,你也称呼我秉义同志为哪般啊?”
冬梅说:“谁赏识谁还得有资格啊?又长知识了。以后可不敢再乱叫你秉义同志了,但‘亲爱的’还是可以一直叫的吧?”
秉义笑道:“当然!夫妻间的特权啊。”
冬梅却仍然一脸严肃地说:“那好,我就利用一次特权。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嘛。说不定哪天也许真的作废了呢。亲爱的,冒昧地问问你啊,认识一位叫奥丽娅的苏联女郎吗?”
(接下来大抵是属于“八卦图”,看不看也就是那么回事,别大顶真啊!在秉义急出病来时,能得异国女郎的照顾和帮忙,这女郎的父亲还能起很大的作用,冬梅你就让出秉义的一两个深吻也是可以理解的)
没办法了。
“哎哟…~我胃又开始痛了……”秉义耍起赖来,干脆躺了下去,背对妻子,身躯弓成了虾形。
冬梅看出他是装的,不愿再与他计较下去,她说:“周秉义,要不是看在你病着的份儿上,我一脚把你踹下床去!你别装,给我好好反省啊!这事到此为止,你要是再搞出什么花花事来,那可休怪我翻脸无情!”
她抱起枕头,再从立柜里扯出条线毯,下楼睡到客厅的长沙发上。
(周秉义,要我怎么说你呢)
第二天上午冬梅上班去以后,老太太命小菊把秉义请到客厅里,女婿和丈母娘之间又进行了一次严肃谈话。
(这是必然的,冬梅的关好过,但老太太可是会干预的)
老太太说:“你那件花花事的细节我不想听,当岳母的只说两点。第一,像冬梅说的那样,到此为止。若还有下文,别说她跟你翻脸,连我也不答应。”
秉义诺诺连声,并说事已办成,没必要再去那边,自然就不会再有什么下文。
老太太又说:“第二,如果那个奥丽娅给你写信,你可以瞒着冬梅,却不许瞒着我,每一封都必须给我看。你要回信,我也不反对,甚至还支持。人家帮忙费心促成了那么大一件事,让你在关键时刻为厂里揽到了那么大一单工程,人家如果主动来信你都不回信,岂不显得中国男人太无情无义。这不仅是你个人的事,还关系到咱们中国人的形象问题,所以我支持你回信。前提是,你的回信我要过目,这是为你好。要是冬梅知道了,向你问起罪来,我说我都过目了,不是也可以替你开脱吗?”
(老太太,金婆婆,一个字:绝)
秉义感激地说:“谢谢妈妈,妈妈总是这么护着我。真不好意思,太给您添麻烦啦!”
老太太说:“谁叫我没儿子呢?我不是拿你当儿子看待嘛。再说,我也了解你是个规矩男人,而且特别爱冬梅,不至于做太对不起她的事。你是为了工作,情有可原嘛。我呢,不仅仅是护着你,更是爱护你。当年,因为家里有个苏联女佣,还是我找的,结果让冬梅她爸后来多吃了不少苦头。现在两边关系虽然又开始朝好的方向发展了,但该有的警惕还是得有。如果你是普通百姓另当别论,可你不是普通百姓,你属于党的高级干部,所以得处处小心谨慎,要更加懂政治。这件事在你看来也许没什么,无所谓,可如果官场上有人想利用此事整你,照样整得你灰头土脸,再没了进步的空间。我过目了就不同,我比你懂政治,内容上可以替你把把关。如果有小人当成件事来攻击的话,我老太婆可以替你挡挡明枪暗箭。”
秉义起初只不过是在貌似虔诚地应付着与岳母交谈,听到后来,则是真心的了,也真的因岳母的高瞻远瞩而肃然起敬。
(周秉义,按老太太这样说,你不服都不行啊)
周秉义上班第一天,在办公室接待的第一个下属是保卫处长常宇怀。
常宇怀向他汇报,杜德海死了,是服安眠药自杀的。
秉义死死盯着常宇怀看了半天。
常宇怀说:“我个人充分理解他的选择。如果是我,也会那样。我作为他的老友,希望厂里能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他的选择。既然他不愿厂里为他开追悼会,那就别开了。”
秉义问:“他哪儿来的安眠药?”
常宇怀说:“我为他想办法开的。一次随信寄去几片,他攒了几十片。对于他,那不失为一种好的死法。”
秉义问:“你没想到他会攒下吗?”
常宇怀说:“已经成为事实了,无论他自己还是厂里,都解脱了。你这么问,没意义了吧?”
周秉义缓缓站了起来,双手撑在桌上,向常宇怀前倾身子,目不转睛地瞪着他,一脸怒气,却不说话。
常宇怀则一副君子坦荡荡的样子,迎视着他的目光,很沉得住气。
过了好一会儿,周秉义压低声音说:“你好大的胆子,这可是犯罪。”
常宇怀也缓缓站了起来,他平静地说:“周书记,我不明白你的意思。该汇报的我汇报完了。你如果没什么指示,那我就走了。”
周秉义瞪着他不说话了。
常宇怀就像军人那样,后退一步,立正,向后转,走了。
(生命是宝贵的,值得敬畏的,但老杜的选择和老常的做法是没问题的)
按照周秉义的提议,厂里还是为杜德海开了一次会——不叫追悼会,叫追思会。周秉义主持,老厂长代表领导班子做了定调式发言,充分肯定了他为厂里做出的贡献。之后,生前友好一一回忆,常宇怀的发言最为动情,几度哽咽,不少人哭出了声。
(老杜的走,是有价值的)
追思会后三天,周秉义亲率三十名工人拆舰去了。三十名工人均是各工种的技术尖子,根据拆船需要挑选出来。常宇怀也在其中,担任焊切小组组长。他当保卫处长以前,曾在全省的焊切比赛中得过第三名。中国的刀具品质不高,拆一艘苏联的巡洋舰靠电锯玩不转,主要得靠焊枪来切割。把常宇怀带上,周秉义心里有谱。
周秉义率队走了以后,军工厂的工人们由干部率领着陆续到外地创收去了。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没办法,这条路还是要走下去)
他们的东西没人买,交换也行。工人老大哥的交换姿态就难免卑下,甚至有几分屈辱,但能带回家些吃的,总比多日来天天空手而归要好啊!
他们拎着交换到手的东西离去时,有人眼圈圈红了。
在一些注定要转产、要改变体制,却尚未确定究竟该向何处转,以及在控股合资或干脆卖厂两条路之之间举棋不定的工厂附近,出现了自然形成的买卖一条“街”。基本上是厂厂里生产什么,街上卖什么。有的通过关系以出厂价从厂里买出来再卖,有的是工人下班时用饭盒、布包“带”出来的。别看饭盒、布包小,每次“带”点儿什么都能转手卖几元钱。
一天下班时,肖国庆正在门卫的岗上。他离开了军工厂,在进步他爸的关照下转到了另一个厂。
(国庆这事我觉得应该抄多一点)
那个厂对付门卫下达了指示,若见工人出厂时形迹可疑有权盘问搜包。他见一工人走走来时布包显得很沉,就把人家拦下了。
对方倒也配合,镇静地从布包中中取出饭盒,只把布包给了他。布包里只有毛巾手套和一卷手纸,他接着着让人家把饭盒打开。这一下对方火了,骂了他一句脏话。他一挨骂,更认真了。
另一名老门卫劝他算了,何必闹僵呢。他不听劝,要从人家手中夺过饭盒。那一夺,饭盒掉地上了,盒盖摔开,满饭盒滚珠撒得遍地都是。
对方扇了国庆一个大嘴巴子。他要还手,被老门卫拖进了门卫室。
几名驻足观看的工人蹲下去,快速把滚珠捧起再装人饭盒,盖好盖子,推着那名骂骂咧咧的工人一块儿出了厂。
老门卫对国庆说:“看到了吧?没人给你撑腰吧?都一个鼻孔出气吧?若在以前,我肯定站你一边儿。可现在不是以前了啊!哪天头头们一宣布把厂子卖了,厂里现有的一切东西就说不定是谁的了。你还那么认真值得吗?快坐下,吸支好烟消消气!”
国庆接在手中的居然是一支长过滤嘴的“凤凰”。在 A 市,这种上海名烟等同北京人追捧的“中华”香烟,他只在小时候收藏过一张如获至宝的烟纸。
国庆问:“哪儿来的?”
老门卫说:“你别太认真,以后也会有人给你嘛。”
国庆想了想,又问:“那家伙带出去一饭盒滚珠干什么呢?”
老门卫说:“张三往外带滚珠,李四往外带轴承瓦,组装起来就是不同规格的轴承。在轴承一条街上,最便宜的轴承也能卖十几元。”
国庆又问:“都那么干,这个厂不就被家贼盗垮了?”
老门卫说:“目前还只是个别人的行为嘛!这个厂有一天不存在了,也肯定另有原因。”
国庆接着问:“不管是什么原因,我调来的时候,可没想到它会不存在。真那样,工人们能哪儿去?咱俩又能哪儿去?”
老门卫笑着说:“嘿,就别想那么多了,能干一天算一天呗。咱们小老百姓的命运由不得咱们自己做主啊!”
听了老门卫的话,国庆懒得再说什么,心情一时沉重起来。对于自己刚才的认真,竟有几分后悔了。
(忽然很理解郑娟为什么要这样带孩子往家里搬砖,军工厂的工人带着东西到集贸市场去卖、去换东西。)
下了班走到离厂没多远的地方,他被三个陌生汉子拦住了。其中一个人说要教训教训他,让他以后长点儿记性,别总拿着鸡毛当令箭。
国庆立刻就明白他们所为何来了。他是有准备的,左手一撩衣襟,唰地从腰间抽出三尺多长的铁链来。
老门卫的话让他的心情特别糟糕,也可以说,自从父亲去世以后他的心情就没怎么好过。
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也不还嘴,将铁链舞得呼呼生风,只管向对方抽将过去。
……
而那个头上受了伤的跑不动,转身双膝跪下了。
对方说:“大哥,如果你打算要我的命,那我认了,今天这条命给你了。”
国庆顿时心软,但胸中怒火尚有,恶狠狠地说:“谁指使你的告诉谁,我肖国庆可不是怕事的主,我也是一爷们儿!今后,我不在门卫的岗上罢了,只要我在岗,见着他一回查他一回!他欠我一大嘴巴子,我忘不了的。”
第二天下班时,老门卫往他兜里揣烟。他掏出一看,是盒“凤凰”。
老门卫说:“昨天那浑小子让我给你的,让我替他向你赔礼道歉。”
他说:“那你也转告他,少跟我来这一套!”硬将烟塞回老门卫手里。
他往厂门旁挺胸一站,目光注视着下班的工人们走近,发现了昨日那小子后,从厂门旁跨到了厂门正中央,双手往腰间一叉。
认识他的工人开玩笑道:“国庆,弄啥景呢?堵仇人呀?”
他虎着脸一言不发,待那小子走到跟前,横伸一臂喝道:“站住!查你,自己把饭盒取出来。”
对方乖乖地从布包里取出了饭盒,一手托着,另一只手拍拍布包,以证明布包里再没什么。
“打开。”
对方乖乖把饭盒打开了,空空如也。
待对方把饭盒装人布包,他又说:“看着我!”
对方刚一抬头看他,脸上已挨了一记耳光。
“你他妈的如果不服,就再指使人在昨天那地方等我。我要是怕你们不走那条道,我当众承认是你孙子!”
在他的瞪视之下,对方畏惧地快步走出了厂。
“国庆,你这是干什么嘛!”老门卫又往门卫室拽他。
“你他妈的住口!”他也朝老门卫瞪起了眼睛。
已经出厂的工人都不走开,站在厂门外等着看还会发生什么事。正要跨出厂门的工人,纷纷主动从书包里取出饭盒,向他拍布包,摇晃饭盒。他们的饭盒里大概都有勺子,结果厂门口就响起了一阵“饭盒交响乐”。
厂里厂外都有工人笑了。
有的还朝他跷大拇指。
老门卫则里外抱拳,连说:“得罪得罪,他这也是对咱们大家的厂负责任啊!”
还有那就要走到厂门口的,见状干脆转身往回走了——都是身上不干净的主。
那日下班后,并没人在路上堵他。
(国庆真没有错啊,我也不能说工人有什么错)
国庆进家门前,先把铁链从腰间抽出藏在门口装杂物的筐里,他怕吴倩见了担惊受怕。自那日后,铁链成了他每天上下班务必缠在腰间的东西。若没有随身带铁链,他自己也觉得没有人身安全感。
家中已有秉昆、德宝和赶超三位老友等着他了。
老太太曲秀贞的丈夫老马同志病故了,他们来商量前去参加告别仪式。
国庆:“秉昆、德宝,你俩肯定是应该去的。人家老太太当年有恩于你们,而且你们也见过她老伴。如果吕川在,那也应该去。向阳和进步按说都应该去。龚宾疯了,不提他了。可我和那老太太没什么来往,找我说这事干什么?”
秉昆说:“有年春节,你和赶超俩不也跟我们一块儿去过她家一次嘛。”
国庆想了想说:“可咱们那次连门也没进啊!赶超咱俩都没跟那老太太说过一句话,以后也没见过她。”
赶超说:“那倒是。”
秉昆说:“后来我和德宝也没见过她。”
德宝说:“情况是这样的,因为我一直还在酱油厂,这十四五年里,有些人一听我说认识老太太,忍不住当我面骂她。她早年间肯定伤害过不少人,挺招人恨的。而酱油厂老人不多了,新人不知道她。我了解了一下,想去悼念她老伴的没几个。那几个说要去的,估计也是找个借口干别的事去。如果在追悼会上酱油厂的人没出现几个,老太太一定会挺伤心的。”
在白笑川家,夫妇二人也在讨论同一件事。
向桂芳说:“我不去,要去你自己去吧。”
……
向桂芳说:“如果我能连她丈夫的追悼会都参加,我就再也不恨她了。心里没了恨,咱俩后半生就会更幸福。”
老马同志的追悼会庄严肃穆,很隆重。他的遗体覆盖着党旗,在省里,那是最高规格的追悼会,可谓极尽哀荣。
老马同志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从香港赶回来了。
老太太对追悼会的规格极满意,但内心里却不无顾虑。她看了一遍花圈。该送的单位都送了,主要都是冲着她丈夫送的。冲着她送的只有一个花圈,是法院系统送的。
酱油厂没送花圈。
法院系统只来了三位领导,一位高层,两位中层。他们在贵宾室向她表示了一番慰问就走了,说工作忙,不参加追悼仪式。
遗体告别仪式是按单位或系统进行的,法院系统没有人参加,如果酱油厂再没有人来,那就没有人是冲着与她的感情来了。
老太太很担心这一点。那会让她太没面子。别人怎么看,她倒不很在乎。她在乎的是儿媳妇也许会把她的人缘看低了,也怕儿媳妇以后在儿子面前更加趾高气扬。儿媳妇也是高干家女儿,眼里揉不进沙子。在这种特殊场合中,她会像观察员一样对公公婆婆的声望得出结论。
周秉昆他们被保安拦住了。
秉昆只得求保安去向老太太转告一下。
老太太听说他们来了,脸上的悲容竟为之一褪,要见他们。于是,他们被引到了贵宾室。老太太正与什么领导在低声说话,见到他们,中断了交谈,从沙发上站起来,向坐在贵宾室的人物郑重介绍了他们。
她把秉昆他们介绍为“我和老马共同的青年朋友”。
秉昆说:“我们都不是青年了呀。”
她说:“在我眼里你们永远是孩子啊。”
她夸奖他们当年都是好青年,感谢他们对她在酱油厂工作期间的支持和多年来给予她的珍贵友谊。
那时,与其说秉昆他们受到了高规格的对待,不如说由于他们的出现,老太太在众人心目中形象陡然高大了起来。
老太太派人叮嘱主持,遗体告别仪式一定要报出酱油厂这个单位。
她将他们送到贵宾室外,拽住秉昆小声说:“告诉他们几个,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事找我。”
那天不但国庆、赶超、德宝和进步去了,连唐向阳也从单位请了事假赶到了。
由于参加追悼会的人太多,老太太又近七十岁,她被安排坐在椅子上,与大家握手。
当白笑川夫妇双双出现在她面前时,她不由得站了起来。也许因为久坐腿麻,也许因为激动起身急了,她摇晃了一下。
白笑川和向桂芳一左一右扶住了她。
她双手紧握向桂芳的一只手,接连说了两句:“谢谢你们也来了,谢谢你们也来了……”
白笑川说:“保重。”
向桂芳说:“节哀。”
夫妇俩扶她坐下时,她流泪了。
(我一直没说什么,这时我想说老太太值了)
改革时代的艰难,首先体现在草根阶层。
转眼到了八月,孙赶超摊上了一件烦心事。他们那个鞋厂生产的“解放”牌胶鞋虽然是名牌,但是生产过剩。库里压着一万多双鞋销不出去,只得暂时停产。厂里动员职工群策群力推销,清理库存,谁都可以参与,还有提成。……。南方雨多,一年四季都可以穿胶鞋,而"解放"牌胶鞋不怕湿,干得快。
孙赶超便想到了妹妹。他妹妹来信说在深圳那边混得还可以,当上了一家私人中医诊所的护士。他给妹妹发了封电报,问妹妹有无门路帮他挣一笔提成?妹妹将长途电话打到了春燕办公室,让春燕转告嫂子没问题。
赶超向厂里汇报,厂里大喜,及时按地址发去两千双“解放”。
一个月后没了音讯,他催问了几次,再催问时妹妹失联了。接长途电话的人说,他妹妹已离开那家中医诊所,去向不明。赶超急得连上吊的心都有了,厂里已向他发出警告,说再不给个交代就以欺诈罪报案了。
老友们紧急碰头商量,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了曲老太太在火葬场贵宾室门外说的话。
秉昆说:“人家也就是随口一说的亲热话,咱们不能太当真。”
于虹流着泪说:“秉昆啊,又给你添麻烦了。可如果连你都不管,我和赶超可怎么办呢?”
赶超也快哭了,恨恨地说:“想不到我这哥哥会让妹妹给坑了一把!”
国庆见秉昆为难,折中说:“要不咱们一块儿去找她吧,就说是看望。她刚失去老伴,咱们这么也说得通,让秉昆见机行事。”
德宝说:“这主意可行,人多了气氛好。到时候秉昆不好意思开口,我脸皮厚,我就说。”
进步说:“把孩子也带上,那样她更会觉得咱们真拿她当亲人了。”
向阳说:“同意,我找车。预先教教孩子们见了她说什么,都嘴甜点儿,尽量哄她高兴。”
星期日,一辆卡车把大小十几人拉到一个地方——那条街别人都没去过,秉昆却不陌生,另一个老太太就住在那条街上啊!
老太太曲秀贞家住的院子与金月姬老太太家住的院子隔两个院子。
传达室门卫将他们好一顿盘问。
“你们都是她什么人啊?”
“预先说好了吗?”
“没你们这样的啊,预先人家也不知道,一大早上,呼呼啦啦来了这么多人,以为你们是返乡啊?以为这里是农村的老家啊?”
听着如上问话,面对传达室门卫极不好看的表情,秉昆嗓子发干。倒是德宝应付自如,毫不发忧。他大大方方地说:“别管我们是她什么人,她拿我们当亲人就是了。”
众大人七嘴八舌——
“关系不一般,没有预先打招呼的必要。”
“这都九点多了,不算一大早了。大人孩子,每一个都是她想见的人,所以都非来不可。”
“您说对了,我们差不多就是来看妈,孩子们差不多等于是来看奶奶。”
尽管德宝应付自如,儿女们还是从爸妈和叔叔婶婶的脸上看到了集体的尴尬。
他们也都不可能不尴尬,个个脸上显出窘态。毕竟都不是小小孩了,那种尴尬窘况一下子让他们早熟了好几岁。
然而,德宝的大言不惭起到了作用,传达室门卫最终抓起了电话。
老太太亲自出楼迎接,见到大人孩子男男女女来了半个排,吃惊不小,随即她就笑了,显出无比高兴的样子。
德宝朝传达室门卫挤眉弄眼,对方也显得有些尴尬。
春燕对孩子们小声说:“都快叫奶奶呀。”
孩子们这才从窘况中缓过神来,于是纷纷叫奶奶,献花的献花,鞠躬的鞠躬。
老太太一时乐得合不拢嘴。
客厅虽然不小,那也坐不下半个排的人啊!好在是刷了油的厚木地板,男人孩子干脆坐地上。
果如德宝所言,人多了气氛好。光搞清楚哪个孩子是哪家的,就引起了几阵笑声,秉昆他们跟着笑,孩子们懂事地笑。
老太太问到了龚斌和吕川,叹惜一番又欣慰一番。
忽然,老太太看定秉昆问:“你们搞这么大阵容,不会仅仅为了来看我吧?是不是有什么事啊?”
气氛一下子凝重了。
秉昆鼓起勇气说:“是的,要给您添麻烦了。”
肃静之中,老太太垂着目光站了起来,谁也不看,往客厅外走。秉昆他们互相望着,一个个面露窘态。
老太太在客厅外头也不回地说:“秉昆,跟我来。”
秉昆腾地站了起来。
大人们个个舒一口气。
书房里,二人先后落座,老太太问什么事。
秉昆就将赶超摊上那件事说了一遍。
老太太问:“要我怎么做?”
秉昆说:“大家认为,如果公安方面能出面帮着追讨,也许厂里的损失不会太大,孙赶超也不至于会坐牢。”
老太太默然坐了会儿,忽然问:“你嫂子她母亲不是就住在前边的二号院吗?你为什么不找她啊?她给公安方面的头儿们打个电话,不是更有把握吗?你应该带你们一队人马从我这儿转移一下,去找亲戚啊!”
秉昆从容不迫地说:“阿姨,我还真不知道她家也住这条街上。我从没去过她家。除了我姐去过她家一次,我家再没人去过。我姐去那一次也是为了看我哥,我爸至死没见过我嫂子她妈的面。”
老太太有些奇怪地问:“为什么?”
乘昆说:“门不当户不对的两家亲戚,我家人都不愿往我嫂子家走动。可对于我,您比我嫂子她妈亲。我们家都知道,我有您这么一个像亲人一样亲的老阿姨。一说要到您这儿来,我爱人和俩儿子可高兴了,他们都想见见您。他们几家的老婆孩子也是这样。阿姨,您千万别误会,我们主要是来看望您的。您不问我们有没有事,我们是不会提孙赶超那件事的。”
老太太沉吟了一下,有些困惑地问:“那他不就只有干等着被厂里问罪了吗?”
秉昆说:“是啊,肯定是那样。我们小老百姓,摊上事了只能认命,别无他法。”
(现在,秉昆也变得会说话了)
老太太又问:“如果他被判刑了,他老婆孩子怎么过呢?”
秉昆说:“有我们呢。我们商量好了,共同替他照顾老婆孩子。”
老太太沉吟片刻,提高了声音说:“秉昆,行啊你,撒谎不脸红了。在曲艺界混了十几年,出息了,嘴也比以前甜多了。我五十几岁时,你们叫我老太太。现在我快七十了,你倒叫起我阿姨来了,你自己就不觉得可笑啊?”
秉昆仍不脸红,虔诚之至地说:“当年我们不懂事,现在我们懂事了。懂事没什么可笑的。我也没撒谎,所以不脸红。阿姨,我们确实不是只为了孙赶超的事来的。”
老太太用手指朝他一点,“还嘴硬!我也没说你的话全是谎话。四六开,核心内容是谎话,你最后的话就是核心内容。我是一般的老太太吗?你们的小伎俩骗得了我吗?”
秉昆终于脸红了。
老太太却笑道:“伎俩被我当面戳穿,到底还是脸红了吧!该脸红不脸红那也不对,而且不好,那样一个人就太不可爱了。”
秉昆不仅脸红,额上都臊出汗了。
老太太最后说:“我怎么和你们这些孩子扯上关系了呢!秉昆你给我听明白了,也要委婉地告诉他们几个,实际情况是当年我并没欠下你们什么债,而是你们欠我的。看在你们一大队人马出行不易的份儿上,那个孙赶超的事,我管了,让他别着急上火的。”
二人回到客厅,秉昆暗中向德宝做了个大功告成的手势。德宝讲了几个笑话逗老太太开心后,当机立断宣布看望活动结束,于是大家迅速撤退。
秉昆一家四口刚进家门,楠楠就冲他大声嚷嚷:“爸,我是你儿子,你可以在你认为必要时利用我一下,但我希望你再利用我时,起码预先向我讲明一下情况,让我有点儿心理准备!”
郑娟吃惊道:“楠楠,你胡说什么呢?你爸他怎么就利用了你了?”
聪聪也抗议道:“爸,你们大人就是利用我们,别人家小哥哥小姐姐也看出来了!我们才没你们大人以为的那么傻,我们只不过都装傻,怕你们更没面子!”
(连孩子都看出来了,能有什么办法,就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啊)
当天晚上,曲老太太来到了金老太太家。
曲老太太说了孙赶超的事后,金老太太大为惊讶地问:“半个排的人?你倒真好性格!要是来我这儿,几分钟后我肯定就受不了啦。‘十年’那十年我一直被单独关着,落下了后遗症,人一多血压就高。”
曲老太太说:“我是体恤你老大姐啊!明知你怕来的人多,我忍心把他们那么一大队人马往你这儿支吗?那事,咱俩管不管呢?”
金老太太说:“你都答应了,那个秉昆,又是我家冬梅的小叔子,不管也不成了啊!”
于是二人商量好,由金老太太写封信,曲老太太去找市公安局的一位头头。曲老太太说她倒也乐得去一次公安局,就当散心了。
接着,俩老太太自然又聊到了儿女。
金老太太说:“现在有个词可时兴了,叫‘反思’。近来我也常反思一个问题,当年我们两口子,你们两口子,都是底层人家儿女。我们闹革命依靠的是老百姓,为的是老百姓,那是真心实意的,不怕坐牢,不怕牺牲。革命胜利了,我们成干部了,还是愿意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勉励自己。可是呢,我们的儿女搞对象,我们却特别反对他们与老百姓人家的儿女结成夫妻。说到底,是我们自己怕和普通百姓结成了亲家。我说到根儿上没有?”
(我猜金婆婆会去光字片的)
曲老太太说:“是啊是啊,往根儿上说是那么回事。儿女的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关系,也是两户人家的关系嘛!不管什么时代,门当户对总是要讲的。我儿子起初就爱上了一个百姓人家的女儿,我硬是把他们拆散了。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哪来那么多为什么!”
“我家冬梅起初一说丈夫是百姓人家的儿子,而且还是光字片的,我的头嗡一下就大了,当时眼泪都快下来了。”
“你女婿周秉义挺出色的呀,形象又好,现在不也进梯队了嘛!”
“可万一形象一般般,烂塘泥抹不上墙,那不糟心死了?”
“是啊是啊,那可不就坏事了嘛!”
“万一所谓亲家今天一件事明天一件事地找上门来添烦……”
(这话说到根儿上了)
“你女婿家人不那样吧?”
“他家人是另一类。除了他妹妹来过一次,别人连我家的门都没登过。也好,我省心。我是说我反思的问题,不是单指谁家。”
“老姐姐,我怎么越听越糊涂了,你到底反思的是什么呀?”
“就是,我们怎么变成了这样?”
“我还是不明白,我们变成哪样了呀?”
“我们原本是来自老百姓的人,我们是为了老百姓才豁出性命干革命的人,是口口声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按逻辑来讲,我们这样的人,应该觉得老百姓最亲啊,可我们怎么成了最怕与百姓人家结成亲家的人呢?好像哪家老百姓和我们这样的人家结成了亲家,就变成了我们的敌人似的,你能给我解释清楚这是为什么吗?”
“这……这个问题嘛,这个问题也不难解释啊!老姐姐,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嘛——到哪时说哪时,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古今中外都这样啊!”
曲老太太表现出强烈的引导意识,特别想要解释清楚金老太太的问题,可是金老太太对于她所给出的每一种解释都不满意。她自己也常常被曲老太太的问题绕进去,结果自己也生出了新的困惑。两位革命资历都令人肃然起敬的老太太,到最后分手时仍然感到莫衷一是,原有的困惑甚至更困惑了。
(没什么好困惑的,反正也没多少人会怪你们这样想和做)
曲老太太出了院门,见米黄色的墙边站着一对少男少女——少女双手揽着少男的脖子,少男的双手放在少女的腰窝那儿,想互相亲嘴又不好意思亲的样子,见院里出来人了,他俩迅速分开。
曲老太太觉得少女眼熟,试探地问:“是玥玥吧?”
她在金老太太家见过一次玥玥。
那少女确实是玥玥,少男是楠楠。
玥玥本打算面朝墙转过身去,但曲老太太已经在问了,只得故作大方地答道:“曲奶奶,是我。这是我表哥,刚才我告诉他悄悄话儿来着。”
她的脸已像苹果那么红了。
(当时你们手牵手去看电影,“那人”那样说还是有点道理的,当然,你们可以,就是不知道年龄会不会小了点。也许到时家里人知道了,反应会不小。)
“你们继续聊吧,奶奶不打扰你们。”曲老太太边说边匆匆走过去了。
十几日后,孙赶超摊上的那件坏事,简直可以说变成了好事。
市公安局的头头见了金老太太的亲笔信,他对曲老太太笑了,不好意思地说:“两位老大姐这不是折杀我嘛!区区小事,何必一位写亲笔信,一位亲自出场呢?你们只要给我打个电话,我都会照办的啊!”
(秉昆他们半个排拉过来求头头不知道有没有用?不用知道那么多)
金老太太的信写得热情洋溢又扣人心弦,她首先称赞市公安局广大干警多年来为人民办案所立下的功绩,接着笔锋一转,“汇报”自己听别人议论到的一件事——也就是孙赶超那件事,却根本没提孙赶超的名字。最后,她希望“公安部门应主动予以协助,帮助本市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追回一批下落不明的产品,避免工人阶级的劳动成果遭受损失”。她接着写道:“亲爱的同志们,在工人阶级面临困境的当下,这也应该是你们神圣使命的一方面啊!”
(如果这不叫高水平,那就不知道什么是高水平了)
一九八八年,全省干部进行考核评比。公安局领导对两位老太太提到的事情极为重视。他叫来几位下属,让他们看看那封信,当着曲老太太的面说:“什么是高风亮节?两位老大姐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啊!都是退休多年的老领导老党员,可都依然心系普通劳动者,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头头就是头头,头头是道)
于是,事情在双方警方积极配合完美得以解决,鞋钱一分不少,赶超妹还回到中医理疗所。
办这事的差旅费也完全由公安局实报实销。厂里派人敲锣打鼓向市局送了一面锦旗——市局领导们备感光荣,派人及时到两位老大姐家汇报了办案结果。
曲老太太在电话里向金老太太开玩笑道:“我的老姐姐,看来咱俩一出马,余温还挺高啊!”
金老太太也笑道:“估计那几个老百姓家的孩子,今后可有了向别人吹牛的话题啦!”
(没办法,这就是金婆婆,姓都能说明问题)
孙赶超在这件事上的表现特别低调,越是这样,人们越觉得他背景深藏颇有来头,他一时间成了厂里最有神秘色彩的人物。
(人们似乎都忘记他曾经连死的心都有,当然,人们可能也不知道)
既然赶超把两千双鞋卖出去了,而且是个有背景有来头的人,他该得的百分之十的提成就准备给他了。
有的领导有意见,“起码得把厂里派去那两位同志的出差费扣除吧?”
主管领导拍板道:“别了!谁知道他什么来头什么背景啊?给他个全乎脸吧!他高兴,关照他的人也高兴。他不高兴,咱们都不知道把他背后的什么人给得罪了。”
(能当头头的还真是不一般)
拿到了提成的孙赶超两口子转忧为喜,乐不可支,坚决要求对哥们姐们表示表示。
秉昆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德宝向秉昆通报了一个信息,说他在酱油厂忽然接到吕川从北京打来的长途电话,他要回本市调研,特别想哥们儿几个,到时候无论如何要聚一下。
秉昆问:“他要回来调研什么?”
德宝说:“没讲。”
秉昆问:“那他在北京什么机关工作呢?”
德宝说:“没顾上问。”
秉昆责怪道:“你怎么能什么都不问呢?”
德宝说:“哥们儿,别忘了我长这么大第一次接长途电话,还是咱们吕川从北京打来的!咱们酱油厂那破电话线路有问题,一会儿声音清楚一会儿声音不清楚。他说‘我想死你们了’,这一句我倒是听得清清楚楚,当时眼泪都快下来了,什么都忘了问。”
秉昆听得心里也热乎乎的。
(现在连“哥们儿”都出来了,秉昆啊,换成你,估计也是什么都不问的)
二人便抽空去找了一次赶超,告诉他吕川要回来的事。三人商定,干脆等吕川回来一块儿聚——地点定在“和顺楼”,赶超出三十元,其余餐饮费由秉昆他们均摊。
(格调一下子就提高了)
(又抄了这么多,滴汗!但,我觉得值得。这一章,从多个角度、多个渠道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来写。至于是什么话题就得自己去看了。吕川的到来会是什么情况?我一会去看看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