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还是要重视“中间学生”,他们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潜力股
有的老师习惯于在学困生身上下大力气:作业没交,立马大发雷霆;学生顶嘴,顿时勃然大怒;上课睡觉,更是当场暴跳如雷。走廊里、办公室内,总能看到他们与学困生“斗智斗勇”的身影。
如今我也算是一名“老教师”了——教龄已满35年,正向36年狂奔。若再让我天天跟这些学困生“斗法”,就算不累垮,也迟早会被气倒。
学困生之所以成绩落后,根源往往在于学习习惯差、态度消极、对知识缺乏兴趣。他们的精力更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打架、抽烟、早恋、趴桌睡觉,几乎是常态。面对这类学生,我的观点是:稳住局面即可,只要不出格、不越线,不必倾注过多时间与精力。
更棘手的是,有时我们的付出未必能得到理解。个别学困生的家长不仅不配合,反而觉得老师是针对他们的孩子,动辄投诉、举报,让老师的良苦用心变得“得不偿失”,甚至带来额外的职业风险。
我曾连续带过几届学生,从初一跟到初三。初一的时候,我也狠抓学困生,放学留人听写、背书,一遍遍磨、一次次谈。可等到初三再看,他们中的大多数,依然还是学困生。有些甚至早已自我放弃。我在前两年付出的心血,几乎白费。
而当我转变思路,把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向中间学生时,效果却截然不同。这些孩子往往具备一定的学习意识,思维也比较灵活,稍加推动,就容易见到成效。一部分资质较好的学生,甚至有机会冲进优生行列。更重要的是,关注中间生,还能有效防止他们滑入学困区,从而减少班级中学困生的比例。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艾斯奎斯也曾表达过类似观点:他更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在中间学生身上,因为这些孩子的进步空间最大、反应最快。至于学困生,他不愿多费口舌。
所以说,真正值得老师们重视和投入的,恰恰是这些平时沉默、容易被忽略的“中间学生”。多提问他们几句、多批改几次他们的作业、多几句鼓励和认可——或许,他们才是班级成绩整体提升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