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赏析2

作者之所以如此喜爱灯笼,是因为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灯笼更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作 者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

结尾一段,作者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是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灯笼之所以能够使作者联想起沙场征战的情景,更进一步激发了作者的爱国热情,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联: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的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然而,国民党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十分愤懑,忧心如焚,怒火中烧,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舒解一腔积郁。他在这一时期的散文,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童年生活的篇章里,这一旋律也时常跳跃而出。《灯笼》正是这个时期回忆主题的文章。

此文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 “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文章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通过对宫灯的想象,体验到了深长的历史况味,结尾处,情绪陡然一扬,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由个人的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的表达,情感也转而悲壮激越。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本文主旨:

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所经历过和了解到的有关灯笼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灯笼的喜爱,对家人的感激,以及强烈的爱国热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灯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作者从不...
    茂兰云天阅读 2,117评论 0 2
  • 灯笼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灯笼》是吴伯箫的一篇散文,它运用散文化的笔法,书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
    Vanessa菁阅读 1,768评论 0 1
  • 《灯笼》是吴伯箫以散文的笔法,抒写有关灯笼的一些美好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灯笼...
    关耳语文阅读 1,384评论 0 2
  • 西安市临潼区马额初级中学 刘宏 记得我上初中时,语文老师就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后来的...
    大刘_fa11阅读 3,667评论 1 10
  • 本文以“灯笼”为线索写了很多事,内容虽繁杂,但意蕴却深厚。 1.挑着灯笼接祖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 ...
    琴韵无声阅读 1,803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