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的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彭老师上的是第二课时,首先彭老师进行复习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复习第一课时认识的西沙群岛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特点,同时也复习了上一节课了解的西沙群岛的特点“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导入后开始深入学习,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彭老师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这里可以看出来老师备课时预设了学生的回答应该是“鱼美、鱼多”这个答案。但学生没回答出来,彭老师就一直提问了好几个学生,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后来有个学生回答出“主要写了鱼”,老师继续追问,用一个字概括写了鱼的什么特点?(建议当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可以适当引导一下)彭老师继续问,第四自然段中哪一句话同时表达了鱼美和鱼多?
出示的课件: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接着彭老师让学生默读第四自然段,把体现鱼多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体现鱼美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彭老师的预设当中应该是这三句话:
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2.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3.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这个环节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是先说了第二句和第三句,而老师的备课里应该是先出现了第一句,因为学生没有回答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彭老师当时在学生回答完了第二句和第三句之后,直接让学生坐下,然后继续提问,直到有学生回答出“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然后开始按照预设教学步骤去抓关键词,理解“成群结队”并造句,然后通过朗读指导,个别读、齐读等方式去理解、掌握这句话。
其实我觉得在这里不必拘泥于学生回答的顺序,学生随机回答出哪一句话时,教师可以直接对那一句话进行点评或者是讲解。比如说当有学生先回答出“鱼多”的句子,他先画出来第三句,“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如果学生回答了这一句话,建议彭老师直接对这句话进行引导: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我认为彭老师这一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是教学重点比较突出,它紧紧地围绕着教学目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去设计;对课文进行朗读指导,以读促悟,在读中感悟;指导小练笔,实现了“围绕中心意思把内容写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
二是学以致用的部分。这节课彭老师虽然没有准备学习单,但是在学生理解了中心句、关键语句之后,通过练习:看你们能不能快速地找到中心句,出示相关段落,让学生掌握找中心句这个知识点。
以下是我认为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方法:
一是理解“成群结对”这些词语的时候,建议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词语。
二是本课是三年级的课文,需要我们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训练孩子们的朗读能力,在朗读中理解语句意思。彭老师进行朗读指导时,评语是:“有那么一点感觉”“感觉你读得挺好的”,评价语单一,不够具体,没有针对性。
三是在讲解“鱼美”部分时,课件出示“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教师提问,从哪些方面写了鱼美?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大范围,建议设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比如把这个问题简单化:出示了句子,提问:“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处红樱”描写了鱼的什么?
因为前面对中心句以及找中心句的方法都已经学习了,所以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老师可以直接设问:哪句话可以概括这段话的意思?等学生回答出来是:“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之后,再这样设计:你们还可以围绕这个意思试着补充一两句话吗?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结合课文内容的特点,直指语文要素的落实,最大化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相关实践。
语文课上落实“由读到写”,此处彭老师的设计是:“你们能不能也围绕中心句来写一段话,选择一句感兴趣的来写”,接着出示了课后的小练笔四幅图,这里如果让我处理教材的话,我可能会给他们搭建一个桥梁,比如说第一幅图可以出示:这里的鱼真多。_______________,也可以补充第二幅图,可以出示: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___________________。
后面让他们补充写几句话。
彭老师这一节课落实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整个公开课把握了教学重点,也突破了难点。
有小小的建议,整节课的流程很顺畅,但整节课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情感没有到位,有点感觉是很顺利地讲完了这一节课,但似乎整节课没有什么高潮的地方,没有一个波折感。(以后我在上课的时候也要避免这样的一个情况,虽然整节课不错,但是因为缺少波折感的话会让人感觉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