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问什么是知。孔子说:“知人。”樊迟听了不明白。孔子说:“举用正直之人放在邪曲之人的上面,能使邪曲之人变得正直。”樊迟退下去,遇见子夏说:“刚才我去见夫子请问什么是知,夫子说‘举用正直之人放在邪曲之人的上面,能使邪曲之人变得正直’,是什么意思啊?”子夏说:“这句话的意涵真是丰富啊!舜治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选出了皋陶,不仁之人就远离了。汤治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选出了伊尹,不仁之人就远离了。”
孔子老师见这位“小人”樊须又来问问题了,知道他基础不好,就用非常简单、非常明白、也非常著名,且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来告诉他。即使是这样,这位根器下乘的樊迟竟然仍旧瞪大了眼睛,满目茫然。老师见状,那就打个浅显的比方吧。把那些正直的人举用起来,放在那些邪曲之人的上面,能使那些邪曲之人变得正直。
都是什么呀!樊迟如入五里云雾之中,摸不着头脑。也不好意思再问了,只好悻悻然走了出来。
但樊迟绝不是善罢甘休之人,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犟劲。老师的学问高,讲得高大尚,咱听不懂。子夏小师弟不是“文学科”的“课代表”“学习委员”吗?那就请教他吧。
子夏也算是太了解这位学兄的老底了,他那基础,小学不毕业,这大学之道如何能理解?“能近取譬”吧,子夏举了历史上人人皆知的舜举皐陶、汤选伊尹的故事来说明。樊迟听了有所明白、有所顿悟,原来学习这么有趣呀。
樊迟这次问仁,孔子给与的是最直接,也是最具内涵的回答:爱人。仁者爱人,这是孔子思想最核心、最宝贵的价值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樊迟一问,孔子一答,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自己心中的仁,为了家国天下的仁,而不顾一切的努力奋斗!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不闪耀着仁的光辉!
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憨厚正直的樊迟,把诚实写在了脸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因材施教,再具体解释一下,“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仍然不理解。但樊迟执着的求知精神驱使他再向子夏求解,退而求诸子夏,子夏旁征博引举例加以说明。这已经是第二次问知了。
他那打破砂锅问到底,不得真经不回头的求知欲望和虔诚执着的好学精神,应该是好学者应具备的品德吧!
三、不断提升
尝到了学习甜头的樊迟,越来越喜欢学习了。上次老师的解释一时不理解,后来请教了子夏,才略有所悟。好!咱就继续努力,刻苦学习!
樊迟不仅要彻底弄懂什么是“知”和什么是“仁”,还要弄懂它们的不同。
这一天,樊迟再一次向老师请教“知和仁”这个大问题了。
【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人道之事,敬重鬼神但要疏远一些,可以称为智了。”又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对于难做之事要先于人,至于收获则要后于人,可以称为仁了。”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知呀?”要知道,孔子老师可是因材施教,看菜下饭,量体裁衣的好老师;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你什么程度,我讲什么道理。善待问者如撞钟,小叩小鸣,大叩大鸣。老师见樊迟这个学生进步很快,对君子之德孜孜以求,态度好多了,不再简简单单,大而化之,含义也丰富了。孔子的意思是,智者要把可知的务民之事做好,对不可知的鬼神之事要敬而远之。仁者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如果做到这些,就可以称为仁人了,也就可以出仕做官了。
樊迟的连续发问,也使孔老夫子的思维连续升华,奥妙的哲理让樊迟脑洞大开,从而对于“知者不惑,仁者不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有了更深的理解。原来,知者安于人道之所宜,对于不可知的鬼神则敬而远之,可谓不惑。仁者克己修身,不计所获,故无忧。“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樊迟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在师兄师弟们的帮助下,学业进步很快,但是,对“君子之仁”还不能十分通达。这一天,樊迟逮住机会,再一次向老师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