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步入真正的自我永恒存在之道。
第一章、开宗明义
第2节.从生死疑惑到灵魂探索
4.现代的人,原始的思维
原始思维的核心特点是通过“类比”来认识新事物。在看待灵魂和死亡时,原始人将灵魂视为随身体移动的“影子”或“气息”,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与人类情感和行为相通,万物皆有生命和灵性。他们将死亡比作“长眠”或“远行”,将生死与月亮的盈亏、蛇及蜥蜴的蜕皮相类比,期望生命能如它们一般循环更新(参见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的《永生的信仰和对死者的崇拜》)。
时至今日,原始思维依然对我们产生着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儿童时期。以我个人成长经历为例,儿时的我所形成的“灵魂观”,深受原始文化传承的熏陶,并且在思考过程中,我确实运用了类比思维。自然界中草木的枯荣、日夜的更替、四季的轮回、风云的变幻,以及生活中的睡了又醒、梦境的出现、物品的失而复得、车轮的持续滚动,这些都成为了我进行类比的丰富素材。正是这些类比,使我能够轻易地理解和接受“灵魂”与“轮回”等观念。这种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类极为相似,不禁让人联想到皮亚杰所提及的“重演现象”(我们之前在前言中提到过)。
皮亚杰的“重演现象”源自他的发生认识论,这一理论是皮亚杰将生物学中的重演律应用于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成果。重演律最初由德国博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提出,意指“个体发育是种系演化过程的简化和快速重现”。皮亚杰将这一理论引入教育学,提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人类认知发展史的缩影。他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儿童在思维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与原始人类相似的思维方式,例如从直观、具体的思维逐渐过渡到更为抽象、逻辑的思维方式。
原始人类从具体的自然现象中抽取出其背后的神秘力量,形成“神”这一概念,通过巫术、原始崇拜逐渐构建起基于神话和宗教的信仰体系,几千年来,神话和宗教故事成为人们理解死亡的重要参照,“神+灵”的观念逐渐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展现出跨文化和跨时代的普遍性。时至今日,尽管我们自诩为“现代人类”,然而在面对“生死”这一终极问题时,我们中的许多人,不仅是儿童,甚至包括众多成年人,都仍然不自觉的采用类比的思维方式。原始的神灵观念依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成为多数人抵御死亡恐惧的唯一防线。
读者朋友们,你们在儿时是否也有过关于“灵魂”的原始思维呢?你们现在是否仍然用神灵观来解释生死?你们所经历的临终之人都是如何应对死亡恐惧的呢?